清朝乾隆年间,有清江场,场后有一颗几人合抱的大青冈树,便取名为青冈渡。后因街道常遭火灾,以水能克火,加有双桥河从场下流过,遂改为清江渡场。镇以场名为名。

因史说名,据早年间该村寺庙甚多,得名寺落村;后因该村贫困,居民共议改为三多,即“福、禄、寿”三多之意,该乡级行政区域驻三多村,故得名三多乡。

因位于亮甲山南麓,故而得名。

镇域地处灵江南岸。

寓意:“吉利兴旺”。

狩猎人员途经休息的第六个站点。

九宫山:为山名,通山辖内最高的山峰。镇:乡级行政区划单位。

系汉语,“金宝”为人名;“屯”意为村。

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建村,为不忘族迹,沿用原村名、巷名西阎,故名。

原名蛮耗,傣语,其义为河谷之意。1977年由蒙自县改由个旧市管辖时更名蔓耗,故名。

因驻地东辛庄的地理位置而得名。

梨:梨木。埠:商埠。清朝年间,梨埠圩场西面长有一棵大梨树,人们称为梨木根。1920年起,由于当地盛产竹木柴碳等土特产,加上水路运输交通便利,便引来众多的商人与农户,并有广东商人到此大量收购土特产,通过水路用木船将货物外运,因此,圩场东北河面上经常停泊数十艘商船,而逐渐形成商埠,为扩大为集市贸易市场,人们把梨木根改名为梨埠圩。

漳浒寨,唐为定昆池北部,明初驻军在此屯田筑寨。清嘉庆《长安县志》记为东、西漳湖寨二村,民国年间曾称张胡寨。

早年刘姓在此定居,位于河套附近,故名刘套。

陡水镇原为陡水村,村边上犹江中有一洲坝, 江水分两路流下,在汇合处两水相击,回旋湍急,故名斗水,后写成陡水。

板利,壮语 Mbanjgyaeq,“板 mbanj”指村庄,“利 gyaeq”指蛋。传宋代建村, 因村边有两个泉井,井口像蛋形,故名。明宣德年间(1426—1435)始成街市,改为板利街。

舜华路为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的主干道,故命名为舜华路街道。

“汤郎”为彝语音译汉,彝语意为有松树箐的地方,故名。

1550 1551 1552 1553 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