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境内小营巷得名。

“那丽”原址在望圩坳,有一天明朝某官员路过圩边茶寮喝茶时,手指着圩场对茶寮妇女说:“这里的风水不好,不如搬到那里(指现今的圩址)”。因“那里”和粤语“那丽”谐音,当该圩迁至今址时,便把圩名称为“那丽”。

初为陈台村,后改为顺河集(顺河成集),黄河上水,顺河集被淹没,无奈迁居堤北,以樱桃树定村名为樱桃园。以镇政府驻地樱桃园而得名。

因沱江支流清白江过境得名,而此江命名则是因为北宋时与包拯齐名的一代廉吏–赵抃任成都知府路过此地表露心志:“吾志如此江清白,虽万类混淆其中,不少浊也”。

白银地区贮藏着丰富的金、银、铜、铅、锌、锰等矿物。有色金属采矿业缘起于汉代,兴盛于明代。官方在凤凰山、火焰山、铜厂沟专设办矿机构“白银厂”,白银市缘此得名。

明朝初期,刘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前有一云兴寺,村后有个古城,该村又是集市,得村名古云集。因镇政府驻地位于古云村得名。

传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之子李二郎在灌口斩蛟,为民除害。清康熙年间,李二郎的后裔移民至,修建“二郎庙”以祭祀二郎神而得名。

1403年,始建“邑梅城”作为邑梅洞长官司衙署,因位于梅江河上游,取“建邑于梅江河畔”之意,得名邑梅,后改为梅江。

“杭”之含义,众说纷纭:一说为舟船之意。《郡国志》记载:“禹航者,夏禹东去,舍舟航登陆,因以为名。”《太平寰宇记》云:“杭因禹而得名,且谓山顶有石穴,相传是禹维舟处。”《西湖游览志余》卷一记载:“(杭),方舟,殆今浮桥是也。盖神禹至此,溪壑萦回,造杭以渡,越人思之,且传其制,遂名禹杭耳。”二说为渡口之意。谭其骧《杭城都市发展之经过》说:“杭者,渡也,盖古代浙东西之渡口在此,即以杭名。”三说为古越语地名,其义不得而详。陈桥驿《浙江地名简志序》云:“另外还有许多越语地名,如自然地名中的瓯江、甬江、姚

“三溪”指三条河流;“镇”指乡级行政区。

”海拉尔“是蒙古语,意为”野韭菜“。

此场在清代名梨子垭(垭口有一棵梨树),因场上经常失火,场街多次被毁,居民修建火神庙,以祈永远安定,得名永定场。因政府驻地于此,故名。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中山孝王为其母冯昭仪建宫于西乡乐里,名西乐城。后讹为新乐城。隋开皇十六年(596),析新市县置新乐县。

“城关”指进出县城必须通过城门(关);故称县城所在地的地方叫城关。“镇”指经济达到一定标准,非农业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乡级单位定为“镇”,镇指的是行政级别。

该镇为原武城县政府驻地,故名武城镇。

安溪流经境内,少数民族以畲族为主,故名。

相传该村原名后街,是一条河渠,因附近排列着三眼井,故改名为三泉。

清末,已有一马路,因排序得名。街道因路得名。

137 138 139 140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