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从前此地修建有土司衙门,高墙环绕,上有垛口,好似碉堡,同时衙门四周树木较多,得名。

传唐代黄姓于陈州(今淮阳县)至郑州古道旁开店成村,得名黄店,镇以村名。

“梁子”指梁子湖;“镇”指行政区域。

该地名来源于明洪武元年在此设崇山卫,后兴筑土城。

因镇政府驻地洛峪村而得名;洛峪,古称“洛谷”,谷和峪同义,意思为峡。位于在两河交汇处,三面为峡谷通道,故而得名洛峪。

因地处原茶滘村,故名。茶滘之名源于当地建村以来即以经营茶叶为主。

“柯河”一名源于境内麻尔曲(河),藏语中“曲”即河,河流两岸称“柯”。以前,汉人习惯把麻尔曲河域名的麻尔柯称为麻尔柯河,后简称柯河,故而得名。

相传张、王、刘三姓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建村,称“三姓庄”。后迁来赵姓,改“三姓庄”为“新庄”。后改“新”为“辛”,又因当时户少村小,故得名为小辛庄。因乡政府驻地小辛庄,故名小辛庄乡。

因其大境村有一镜子山,镜与境同音,用境取代镜,故名大境。

村西0.3公里处有小山岗名罗山,山下 有塘名湖塘,以罗山、湖塘各取一字得名罗湖。因罗湖镇驻地罗湖故命此名。

指境内有名为龙岭的小山脉,后又设镇,故名龙岭镇。

因位于县城南部,旧时王姓为乡镇第一大姓,取名南王。

根据《后汉书·郡国志》载:“寒亭,古寒国,浞封于此”而得名。寒亭之“寒”来自寒国和寒浞。考证寒亭“亭”的由来,可以远溯到周朝。亭,起源于周代。从周代起,开始在边防要塞建亭,用作防卫和瞭望之用,并配备亭吏管理。秦代开始把亭作为一级行政建制。秦朝时期地方行政系统分为郡、县、乡、亭、里。亭是低于乡、高于里的行政单位,并设置亭长。在古寒国的故址上立亭之后,把古寒国的封地称为“寒亭”,“寒亭”正式定名大约就是这个时候。

新集由集市得名,相传很久以前的新集村柳树成荫,而得名柳树城。那时这里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有一永平府官员途经此地,因天色太晚,便暂住于此,次日,天未亮就被早起去80里外的三屯营镇赶集的村民吵醒了,基于这里人口众多,土地肥沃,为解民之忧,这位官员在此设立集市,取名“新集”。

“盖德”取自李仕钦誓言“欲盖斯德”。因盖德由来说法有二,一:盖德前称“尚苑”别名“大德”,早是黄氏世居,制瓷业声名远扬,著称有上碗,此乃尚苑之由来。后御令瓷床不就,几乎全部被沫,独一女脱险,时有泉郡雁山(晋江仙店),憓字李仕钦由泉入德,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后入赘黄女接继黄氏产业,立誓言“欲盖斯德”,后子孙繁衍,日渐兴隆,遂有“盖德”,俗称薄德。二:盖德村有田当洋、下洋、碗平仑、后坑仔、顶洋、大厝口、凤墓等7个自然角落。分别居住着李、郭、徐、寇、吴、涂、连、林八姓氏。上述八姓氏中郭氏宗族记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后村庄渐大,人称大张家。因驻地驻于此而得名。

明洪武十五年(1382),明王朝置卫通驿,该地划入官道辖区设“站”,称“洪化站”。清雍正四年(1726),“洪化铺”改为“洪桥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因雨后常有彩虹出现,故改“洪桥铺”为“虹桥铺”,简称虹桥,故名。

因此地是广安至渠县的交通要道,集市十分兴旺而得名广兴。

101 102 103 104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