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该山有一岩洞曾经有老虎聚居,故名。
早在20、30年代,有村民在此聚居,村民多在附近开荒种植农作物,因此形成一处片田;随经济的发展,村民聚居地和农作物生产中心随之转移,此地因长期无人耕种,便形成旱田,故名旱田。
因该山山顶有两部分不相连的菱角,形似喂马的槽得名槽岭,故名。
“停石”是壮语“Dingjsig”的对译。“停dingj”指山顶,“石sig”指石头。因该山顶上有很多大石,故名。
“挽”即牵引之意,“阳”即太阳,旧时村民做农活总是挺着太阳出门,伴着日落归家,像是牵引着太阳一样,称“挽阳”。
“丛木岭”是壮语“Ndoicoengzmoeg”的对译。“岭ndoi”指土山,congzmoeg即“丛木”,指松树 。因该山旧时生长松木,故名。
因该山由两个小山丘组成,前山似凤凰的头部,后山似凤凰的尾部,远看像只凤凰匍匐在地上,故名。
因该山比较陡峭,上山必须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故名。
位于北堂水库一带的山坡,称为北堂山坡。
1950年代,当地村民多在此山坡上放牛,由于一次事故,村民所放的一头牛,由山顶上滚下,此后再无村民在此山坡上放牛,故名滚牛山。
“甘西”是壮语“Gamjsae”的对译。“甘gamj”指岩洞,“西sae”指西面。因该山的西面有一个岩洞,故名。
曾有行军在此扎营,因不是本地人不知其地名,看见此山又大又圆,便取名大圆山。
此山形似狮子,故名狮子山。
相传战乱年代,常年有人在山顶站岗放哨,故名。
因该土山延绵不绝,形似八张叶子,故名。
因该土山较大,故名。
“那西”是壮语“Nazsae”的对译。“那naz”指水田,“西sae”指柔草。传大昌村在建村之初,村前的水田地片并未拓荒,村民多数在山谷中开垦耕地,种植农作物。到了后来,村前拓荒,开荒出许多田片,加上交通便利,农业生产基地由此转移,由于长时间的丢荒,致使山谷中的田地柔草丛生,故村民称此地为那西。
因其位于东西两面群山中部,山槽的风大都经过该山的山坳,该地处于两山坡交界,形成隘口,形似山门口,常年风力较大,因此得名故称。
热门文章
岩崩山
白石顶
令列山
兴山
六蒙岭
内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