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章丘区官庄街道天苍岭西大山西南角,章丘区官庄街道池凉泉村西,田家柳汇河上游。村以泉得名。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3摄氏度。最高水位330毫米,最低水位210毫米。泉池长方形,水泥修筑。泉水清澈,常年不涸,为村民饮用水源。水盛时溢池而出,沿街漫流,为瀛汶何第一源泉。
位于章丘区官庄街道西石门村西位于官庄乡西石门村西南山半腰,建有泉池,设引水管入村供村民用水。泉水常年不竭,积水成池,为村民饮用水源。
车泉位于历城区仲宫街道车川村东杨树林中。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诗》均有著录。为石砌椭圆形泉池,深5米,水涌量大,从未干涸。今在池上建房,安装抽水设备,供全村人畜用水并灌溉农田。泉水沿石渠向南伏流20余米,经一石雕龙头口中泄入面积近500平方米的蓄水池。尔后从池南壁溢水口流出,南入锦绣川。泉水沿石渠向南伏流20余米,经一石雕龙头口中泄入面积近500平方米的蓄水池。尔后从池南壁溢水口流出,南入锦绣川。泉水质清冽,而姿态优美,主要用以景观用水居民主要饮用水源。
陈家老泉位于历城区仲宫街道大佛村。因泉自一陈姓农户院落涌出,故名“陈家老泉”。该泉泉池为水泥修筑的井形,直径长1米,泉深0.18米。泉水清澈见底,带有丝丝甜味。据当地讲,泉水长年不竭,最宜饮用。此泉不仅满足全村人畜吃水需要,还被用于灌溉农田。
位于珍珠泉大院内,清巡抚院署大堂北侧。2005年11月此地施工,在距地表约半米处,涌出汩汩泉水。经考古发掘,发现3眼古泉井和两处青砖砌筑的积水池。2006年,在所发现的东侧古泉井和积水池遗址处,石砌长方形泉池。池长11.9米,宽5.9米,四周围以汉白玉栏,修复后的古泉井坐落池中。2009年,以其位于明代德王府承运殿(今称清巡抚院署大堂)旁,命名为“承运泉”。
朝阳泉位于历城区西营街道赵家村西山脚下。泉池为井形,石砌,直径0.1米,深1米。泉水甘甜,常年不竭,积水成井。现池口已用石板蓬盖,村民引此水入户,家家吃上了自来水。池西有石砌水坝,蓄山泉来水。
位于张夏街道王家泉村东。距村东200米有一石刻佛像,雕刻于隋唐时期,人称“朝阳佛”,朝阳泉位于朝阳佛下,因此而得名。泉池为长方形,水泥修筑,长3米,宽1.6米。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甘甜可口,为村民主要饮用水源。
朝阳泉位于平阴县玫瑰镇翠屏山西南侧的山腰陡岩下,因泉池正对朝阳初生,故名,亦名夕阳泉。泉水从数处石隙中流出,汇入长1米、宽0.65米的石池中,四季不涸。夕阳映照,波光粼粼,故名。盛水时节,水势颇大,池水外溢,漫流于石上。泉池上方岩石上,镌有”落阳泉“和”石门槛“巨字。半砌垒长方池,渗流,常年不竭,积水成洼。泉水主要用途为景观。
位于章丘区文祖街道锦屏山老君堂朝阳洞内。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4摄氏度。“朝阳洞”是锦屏山之大观,周边环境优美。在老君堂的西北角上,紧靠百丈峭壁,洞口有一巨柏,高三十余米,通直无曲,名曰“赶山柏”,有“试与青山比高低”之意。洞口滴水嗒嗒,夏伏天会有云雾从洞口溢出,徐徐上升,环裹幽林。朝阳洞内洞中有洞、穴中有穴,冬温夏凉。内有老君和众仙塑像及石座、石床,还有老君炼丹的石炉。因朝阳洞一片黑魆魖,只有打掌灯才能行进。左拐右弯三十多米,内径变窄,通过狭处,洞又开阔,“白龙池”就在此处。此池为长方形天然池潭
位于张夏街道莲台山丁庄村东山脚下。泉池始建于明朝。泉出自木鱼石岩层。据《本草纲目》记载,木鱼石有“益脾、安脏气、定六腑、镇五脏”之功效。丁庄村有“长寿村”之说,盖因村民常年饮用此泉水,遂名为“长寿泉”。
位于张夏街道长湾村东。泉池直径5.1米,深3.5米,池口被棚盖。为村民饮用水源。
长源泉位于平阴县城东的安城镇东毛铺村东,八里沟中的桃花峪中,南距桃花峪遗址100米。泉水从地势较低的石缝涌出,顺势流入小溪。20世纪60年代,村民在涌泉周围建成南北长40米,宽14米,深5米的泉池。冷泉。水质甘甜。丰水期水深7米。
长泉位于历城区西营街道下罗伽村入口处,为石砌长方形水渠,故名长泉。泉眼位于泉池东侧。泉池长2.5米,宽0.6米。泉深1.03米。此泉为断流状态,季节性积水成池。泉属冷泉,泉水清澈见底,深受百姓爱戴,主要用于农田灌溉,也部分用于村民饮用、浣洗。
位于千佛山风景名胜区佛慧山开元寺遗址东侧石壁下。泉名刻于石壁上,由元朝山东肃政廉访使察罕菩华题书。清道光《济南府志》载:“长生泉,在开元寺前。”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经年不涸,汇为方池。旧时供寺内僧众饮用。
位于章丘区官庄街道朱家裕村,因村里多有长寿老人得名。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2摄氏度。最高水位80毫米,最低水位80毫米。水自岩隙涌出,沿小溪汨汨缓流。溪旁石径蜿蜒,花木丛生,景致清幽。属季节性泉,2011年8月泉水普查时已断流。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站牌。
位于趵突泉公园内沧园东南院西北隅,泉旁有王雪涛纪念馆。泉名因沧园而得名。沧泉之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积水成池。泉池为不规则形,石砌,直径2.92米,深0.88米。
位于鲍山街道纸坊村北侧。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在白泉南,源广数亩,流经滩头,入坝子河。”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称已“失考”。当地百姓称:“草泉”在白泉以东约800米,原为自然水坑,水极旺盛,深达二三米,1975年前后,曾在泉源处打一机井,作灌溉之用,后因水量不足而废弃。1997年版《济南市志》记“现已淤塞”。2011年8月泉水普查记为:泉池呈不规则形,出露形态为涌状,常年不竭,积水成洼,为农业灌溉用水。
位于章丘区官庄街道朱家峪村东岭山石崖下。为南北两泉,紧紧相依,南为“龙泉”,北为“凤泉”。龙泉泉池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仲春,凤泉泉池凿于民国十年(1921)三月。龙泉泉池有一对石雕龙头相对,盛水时节,清澈的泉水自石雕龙口中涌出,成为附近著名景观。二泉经暗道汇流入长1.6米、宽1.3米的长方池,为村民饮用水源。
热门文章
趵突泉
黑虎泉
灵秀泉
冲天泉
百脉泉
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