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由于泉水水质清澈得名“鉴泉”,后为区别于另一名称“鉴泉”,以发现者名号重命名为“步月泉”。因纪念泉眼发现人以其名号命名,取“步月登云”之意,鼓励世人树立远大志向。1997年版《济南市志》载:“鉴泉,在县马园子街9号。已填埋,旁有泉名石刻。”2005年《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附件一“济南市名泉名录”以“步月泉(鉴泉)”收录。2011年8月泉水普查时登记为:因城区改造占压消失。该泉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原县马园子街9号,今珍池街珍池东15米迎门墙上属珍珠泉群,现泉名碑已佚,泉已填埋。

簸箩泉在历城区仲宫街道朱家村西南大峪,据朱家村3里,海拔227米。水自天然溶洞中流出,沿大峪东流入玉符河。村民用于人畜饮用和灌溉之用。

位于双忠祠街33号院内。清道光《济南府志》及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均有载。据清张贞《不匮泉记》和赵申季《不匮泉跋》载:济东道道台宋广业之母相夫教子,敬奉姑婆,孝名甚著,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诰封一品夫人并赐“北萱映彩”匾额。宋广业遂在署衙西侧建御书碑亭,并把皇帝赐给其母的匾额挂在里面。建亭时,于亭后凿池,得一新泉,泉水甘美清冽。依据诗经《诗经》“孝子不匮,永锡而类”,将泉命名为“不匮泉”。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积水成池。池呈长方形,石砌,长2.4米,宽1.85米。

不老泉位于历城区仲宫街道波罗峪景区,海拔372米。泉池为石砌方形,长宽均0.8米,深0.6米。泉水清冽甘甜,常年不竭,为当地居民主要饮用水源。盛水时,池满,泉水想四周溢出,涌入河道。

位于章丘区曹范街道布袋站村东南崖下。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2摄氏度。最高水位70毫米,最低水位70毫米。泉水常流不竭。泉池石砌长方形。附近有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站牌。

因泉边多有鹁鸪和鸽子等鸟类而得名。清代济南诗人方启英写有“野鸟频呼侣,山猿自饮泉”,由此命名为清灵的泉水平添了几分生机,更加生动。鹁鸽泉位于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玉函佛峪寺西端,水质清凛甘甜,附近去取水的居民很多,也有水友不远数十里骑自行车来带水,可见此泉不同凡响,泉日出水量5—7吨,季节变化不大,水从沟崖下一道明显的岩层裂隙流出,显然是地下水遇断层溢出,是名副其实的泉。当地人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只说左侧的沟崖曾有野鹁鸽,所以叫鹁鸽崖。该泉为冷泉,出露形态为断流,形状不规则,结构为自然土石,水势流向是

冰冰泉位于历城区柳埠街道冬冻台村南,海拔800米左右,群山逶迤,山野空旷,树茂草青,是一处清凉幽静的避暑胜地。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载。泉池石砌长方形,长8.9米,宽6.6米,深5米。泉呈渗流状态,常年不竭,积水成池。泉水甘甜可口,常为村民饮用。冰冰泉自山峡谷中一石壁下沿流出,水激乱石,哗哗作响,溅起雪白的浪花。然后,由茂密的绿草丛中流如一人工砌的百立方米的水池中,水池顶端已覆盖,西端下沿有3个溢水口,水从溢水口中喷出,如碗口粗,泻入峡谷中,汇流茶臼河,北流入锦阳川。

冰心泉位于历城区彩石街道南泉村西北河南崖下。泉池为石砌长方形,长1.3米,宽0.9米,泉深1.2米。泉为季节性泉池,现已断流。泉为冷泉,泉平均气温在12摄氏度以上,最高水位0.9米,最低水位0.4米。雨季涌,水自10余米高的山崖岩缝涌出。水质甘美,寒冽如冰水,饮之沁人心脾,故名。目前,泉眼已有村民保护砌成一长6米的泉池,并埋入水管,为村民主要饮水之一。冰心泉、滴水泉仅10米之远,姊妹同伴,长年不息。

位于章丘区明水街道章丘区博物馆南50米。泉池方形,水泥修筑,边长0.6米,为居民生活用水水源。2011年8月泉水普查时已断流。附近有百脉泉公园公交站(章丘1路、2路)。

位于章丘区曹范街道瓦口岭村西南沟口处,在瓦口岭村西南600余米的河南侧崖下。类型为冷泉,年均水温8摄氏度。主泉眼三处,为石穴状。水势颇盛。旱季,淙淙流淌不息;雨季,腾突奋涌,水花四溅,蔚为壮观。泉水汇为自然水湾,沿河流入横河。途径济南长途汽车东站-章丘汽车站(济章城际公交)站牌。

位于鞭指巷31号院内。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水质优。石砌圆井形,井口直径0.43米。

边庄西泉位于济南市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十六里河边庄村,此泉为水泥板棚盖,留取水孔,水量较均衡,不涸不溢,村民常年饮用此泉水,并以村名拟名,命名为边庄西泉。自1950年,边庄村设置行政村开始,边庄西泉就为村民主要的生活用水来源,当初因缺乏管理和维护,泉周边破损严重,随着边庄村的区域发展和人口发展,村民逐渐增强了对该泉的保护意识,逐渐完善到现如今的面貌,其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边庄西泉位于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边庄村,此为水泥板棚盖,留取水的孔,水量较均衡,不涸不溢。该泉为冷泉,出露形态为渗流,形状是长方形,

边庄南泉因位于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边庄南部而得名。自1950年,边庄村设置行政村开始,边庄南泉就为村民主要的生活用水来源,名称沿用至今。此泉为水泥板棚盖,留取水孔,水量较均衡,不涸不溢,村民常年饮用此泉水,并以村名拟名。泉的类型为冷泉,出露形态为渗流,形状为长方形,结构为石砌,长700厘米,宽200厘米,深250厘米,水势流向是常年有水积水成池,泉水利用情况是居民主要饮用水源。

边庄北泉位于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边庄村,由此村庄命名泉的名字,展现出其地理位置和性质。自1950年,边庄村设置行政村开始,边庄北泉就为村民主要的生活用水来源,当初因缺乏管理和维护,泉周边破损严重,随着边庄村的发展,村民逐渐增强了对该泉的保护意识,逐渐完善到现如今的面貌。其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从未改变。边庄北泉位于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边庄村。泉池上留有长方形井口,该泉为冷泉,出露形态为渗流,形状为长方形,结构是石砌,长700厘米,宽300厘米,深250厘米,平均水温12℃,最高水位2米,最低水位1.1米

位于西更道街2号。原为无名泉,2007年命名为“碧玉泉”。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积水成井。泉池呈井形,石砌,直径0.7米,深1.5米。

避暑泉在历城区柳埠街道袁洪峪南岭西侧山坳间,因此处丛林茂密,气候清凉,宜于盛夏避暑而得名。该泉今为半露于池上的封闭式水泥石砌圆池,直径5米,深2.1米。水由石壁圆孔外泄,顺势西流,入半圆自然水湾中。盛水期日涌量可达千立方以上。泉水碧绿,为景观用水,水由池北壁流出,顺山坳蜿蜒而下,注入亓城峪中的茶臼河中。避暑泉山清水秀,绿树辉映。一株株茂盛的核桃、柿子、山楂、梨树、杏树,覆盖了整个山梁。春季,繁花似锦,白的如雪,红的似霞,蜂飞蝶舞,花香四溢。夏季,果实累累,枝繁叶茂,绿色盎然。秋季,山楂红透,柿子

北漱玉泉位于济南市历下区趵突泉南路8号院内。该泉呈方井形,直径0.5米,深3米,属趵突泉群。“漱玉”一名由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漱石枕流”一词演化而来。以“玉”代“石”,隐喻洁身自爱、磨砺其志,又有洁白温润之意味,为区别于漱玉泉,故命名为北漱玉泉。明《七十二泉诗》收录此泉名。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金地院内”。1986年趵突泉南路拓宽时覆于路下。

位于五龙潭公园内,古温泉北。1983年泉水调查时发现已被填埋,1987年恢复。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泉池为石砌长方形,上饰石栏。池长2.08米,宽1.6米,深0.74米。泉边立一奇石,酷似老僧在此洗钵,故名。

661 662 663 664 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