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章丘区龙山街道阎家村北约50米。城址略呈方形,边长约2000米,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现城址四周残存的夯土城墙宽10-30米,高1-4米,地下保留的墙基宽40米。城墙是直接在当时地面上起建的,早期采用木棍穷打,穷窝呈圆形平底,墙体内使用了大量的木骨,还有固定木骨的木桩、绳索等,夯打得都很坚实,夯筑质量良好,与后期明显不同。东城墙下曾发现在当时地面上的瓮棺葬,可能与奠基有关。发现了4座城门遗迹。历年来出土大量的陶、铁、铜、石器和钱币等。通过多年的考古工作得知,东平陵城大约在战国晚期即已存在,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港沟街道办事处蟠龙村东约1500米处的蟠龙山上,为一经过人为加工的自然岩洞。洞长2000余米,洞口用料石砌成券形,门上方有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刻匾额“龙洞薰风”四字。洞内保存有造像6尊,头部均残;洞内东壁上有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尚书礼部”题记。洞外有清康熙五十八年(1711年)封山碑一通,已残。为研究宋元时期造像艺术及佛教传播提供了珍贵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2013年12月20日被济南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鲍山街道东梁王一村村南,为河旁台地。西有梁王河,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区,四季分明,百姓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东有济南钢铁厂,南有济南钢铁厂及毛庄。西有梁王二村。北为东梁王一村和梁王小学及东西向梁王通董家街道裴家庄村的村内路。遗址中部有南北向路,北起东梁王一村,南至毛庄。东至砖厂取土后形成的断崖,南至济南钢铁厂北墙,西至梁王河,北至东西向公路南边。遗址南北最宽处300米,东西最宽处350米,面积8万平方米,采集标本有盆沿、罐腹、豆盘、豆圈足、豆柄等器物残片,年代为汉代。东梁王一村遗

位于莱芜区凤城街道长勺南路商业东街。占地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管理单位东升社区,邮政编码271100。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彩石街道西彩石四村健身广场内。因其旁石碑阳面向下卧于井东侧路边,碑上所载井之创修时间不详,据村民介绍碑上刻“嘉庆”年号。该井水质甘甜,曾是西彩石村主要应用水源之一,现已废弃不用。该井为本次文物普查新发现,对研究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东井所在地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山前平原。泰山余脉横卧南部,西彩石村东有海渚山,西有虎山,南有小山,北有赵山,巨野河支流杨家河自井东侧流过,该河村中一段正改砌为地下河道。西彩石共有人口5000余人,是历史悠久的大村,现共划分为6个行政村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鲍山街道东梁王三村村东,西有梁王河,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区,四季分明,百姓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东有绕城高速公路和裴家村,南为济钢中板分厂和东西向农耕路,西有东梁王一村、三村和梁王小学,北为济青高速公路和梁王化工厂。遗址西部有南起梁王村,北至简家屯的公路。遗址南部较高,北部略低为斜坡状,遗址东至董家街道裴家庄西210千伏009号铁塔。南至济南钢铁厂中板分厂北墙,西至东梁王三村边,北至220千伏韩济线019号铁塔。遗址南北最长处为1800米,东西最宽处800米,呈不规则形。面积约1

东风炉观音庙位于莱芜区大王庄镇东风炉村,占地100平方米,在地上筑石台,石台上设有观音堂1间,南北10米,宽6米,硬山顶,红瓦,石基,红墙,红顶,前出厦,四梁八柱。门匾上有“观音庙”三个大字。所在行政区域为大王庄镇。邮政编码为271100。

东阿耶稣教堂位于北门村老文庙的旧址上,东0.1千米是浪溪河和浪溪桥。教徒每星期日在此聚会(礼拜),主要活动是唱诗、祷告、查考圣经、求家庭和睦、崇敬国家领导人以及为光彩事业做贡献等。逢每年12月25日“圣诞节”和春分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复活节”还有感恩节等都要进行小规模的庆祝活动。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彩石街道东彩石村西南,为山前平原地,南高北低,东彩石村集体砖厂取土对遗址破坏严重。在断崖上采集到汉代陶片。遗址一部分被彩石农贸市场压在下面,在市场南侧的农田里,采集到汉代的陶片。农田东西长120米,南北宽50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所在行政区域彩石街道。该遗址由历城区人民政府登记保护。由东彩石村村所管理。长途区号0531。邮政编码250103。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彩石街道东彩石村北,山前平原,四周群山环抱,东有蛟龙山,西有虎山,北有赵山,南有狼猫山。石源河自遗址东侧约200米处流。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遗址上大部为农田,北部有桃园。通往村中的南北向公路自遗址西部穿过。南至村北水湾北壁,东至自然沟,北至台地北侧断崖,西至通彩石村老路西约50米,东西最宽处约130米,南北长约400米,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遗址大部为农田,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北部为桃园。遗址中部有南北向公路穿过,路东有一较大的取土坑,在断崖上采集到鼎足、鬲沿、盆沿及滴水等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仲宫街道稻池村南南峪中。属仲宫街道。当地村民称为张家坟地,现存清代坟茔3座,清碑2通,石雕香炉3个,另有现代墓葬数座,在三座清代墓中,其一墓前立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清故先考洪翰府君讳,让之墓”碑;一立同治九年(1870)“皇清例赠侍郎讳楫张公之墓”碑;另一座为石砌方形攒尖墓,村民称“寡妇坟”。该墓地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60米,面积约300平方米。稻池村张氏先茔墓碑碑文记录了张氏家族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系本次文物普查新发现。1997年12月,历城区人民政府〔199

位于济南市槐荫区经六路259、261、265、267、269、271、273、275、279号。建于1934年,是由当时两户家境富裕的张家和闫家建成。原为四个院落,后由于住家的不断更迭,现存建筑布局已有所改变,分布在经六路259号(北屋)、261号、265号、267号、269号(北屋)、271号、273号、275号、279号九个独立院落内,占地面积3810平方米。建筑均为砖石木结构,红砖墙,石墙基。其中265、271号院落为中西合璧,门楼为西式拱券、“山”字形女儿墙门楼,正房为四坡顶,带前廊,仿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街道岱密庵村村东。属柳埠街道。东为省道103线,南、西、北为民居和小路。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卷棚顶,土、木、石结构。房屋主体结构未变,但保存较差,屋顶及门窗已改建,急需维修。院内有中华民国十一年碑一通,为重修岱密庵玉皇庙碑。院内杂草丛生。庙前有一用空心砖垒砌的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作为村卫生室使用,现由村委办公用。1997年12月历城区政府登记保护,是研究该地区宗教发展及建筑形式的实物资料。由岱密庵村委会所管理。长途区号:0531。邮政编码:250113。

位于历下区文化东路39号冶金宾馆内。为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墓葬。坐北朝南,平面呈“甲”字形,方向南偏西10°。由墓道、甬道纏室组成,通长9.20米,宽3.30米,高3.20米。甬道口用三块不规则石板封堵,墓室全部用青页岩石板砌筑,平面呈前宽后窄的梯形状。墓室门通甬道,由门楣和二立柱组成,室顶用石板叠涩成穹窿顶。甬道壁、甬道南口上方和墓室内壁、顶均抹一层石灰面,再用墨线勾勒,赭、朱等色充填的彩绘虎、车骑出行、人物、日月星辰等,墓内出土有陶盘、瓷壶、青瓷碗、铜钱、戒指、石墓志等遗物。道贵(500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街道岱密庵村西北山坡上。属柳埠街道。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当地百姓称该地为塔子地,该地东西长约30米,南北宽约10米,原大明正德七年孟冬十月吉旦“开山真人秦公之塔”被当地百姓移至村南“三清庙”保护。道士陵内墓葬均无封土,具体墓葬数量不详,据塔上铭文及村民介绍知陵内埋藏的为在庵内修行去世的道士。周边为农田,东距岱密庵村约1000米,目前,当地政府正在对该地山区进行土地整改工程。该遗址1997年12月由历城区人民政府登记保护。为研究明代道教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由岱密庵村委会所管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街道岱密庵村村西的学校内,现学校已停用。设立年份为明朝。所在行政区域为柳埠街道。三清庙建筑形式为硬山顶,三开间,四架梁,进深二间,前出檐,砖、木、石结构,屋脊吻兽、垂脊蹲兽已全部毁坏,山墙、后墙保存较好,前墙已塌,屋顶杂草丛生,出檐部分坍塌,屋顶后半部已塌,梁架受雨水冲刷腐蚀开裂,随时有坍塌的危险。四周为民居、校舍,南约30米为一东西向小河,东为省道103线。1997年12月由历城区政府登记保护,是研究该地区宗教发展及建筑形式的实物资料。由岱密庵村委会所管理。长途区号:053

大雄殿所属济南市长清区万德街道合龙寺,西邻东侯水库,四面环山,西有黄豆峪村,东边是长清与历城区分界线。大雄殿是进了合龙寺核心殿宇,建于宋代。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大徐家村村北,为平原地。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所在行政区是唐王街道。遗址东至大徐家村至老僧口村的公路东150米,南至大徐家村北的民居房后,西至南北向沟西约10米,北至唐王渔场的东西路南约50米。遗址南北长720米,东西宽约450米,为东南西北走向,呈不规则形。采集到鼎沿、鬲、罐等器物残片,年代为龙山文化、商代、西周、汉代。遗址上有东西向人为挖沟一条,南北向人为挖沟一条。1997年12月,历城区人民政府〔1997〕58号文件登记保护。该遗址为本次文物普查新发现,是研究该地区古代文

30 31 32 3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