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将军庙街21号。建筑5座,长年自然风化,周边群众生活利用不当,缺少及时合理维护。王家大院是一座典型的济南民居四合院,二进院的布局,门楼为济南大户人家经典门楼样式,门楼牌匾“大宾第”,乃太子太保山东巡抚丁宝桢亲笔书写,两侧砖雕“碧筒饮”、“曲水流觞”再现着百花洲名士风流。据考,福善堂王家原系济南章丘人,乾隆年间来济做官、经商,王家平时乐善好施,乐于助人,每逢节庆,在厚德泉畔施粥接济穷人,邻里自发送匾“慈济南海”。

王家楼村关帝庙位于莱芜区口镇街道王家楼村,占地面积150平方米,管理单位为口镇街道王家楼村村委会,一层房屋,硬山顶,四梁八柱,砖墙,小黑瓦。

位于历城区彩石街道白腊滩村的一自然深沟之上,为一单孔石桥,桥面长4.5米,宽4.1米,桥高6.6米,拱高4米,是通往断岧村的必经之路。属彩石街道。占地面积18.45平方米。万顺桥于1945年5月初六开工修建,26天后竣工,为纪念徐万顺等人的功绩,便将此桥命名为“万顺桥”。桥东侧有现代碑一通,是为纪念纪修桥人而立。万顺桥为本次普查新发现,是历城境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以人名命名的桥梁建筑。万顺桥四面环山,山上植被茂密。该处属泰山余脉,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万顺桥所在

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后宰门街46号、院后街9号。建于民国初期,原为八旗会馆,民国期间万家购买此宅。万家为民国时期盐商,现存宅院建筑分南北两进落。院后街9号为前院,宰门街46号为后院。前院现存建筑有西侧门楼、南倒座房、东厢房、西厢房均为两层,厢房耳房、北过道房。后院东厢房、西厢房均为两层,北正房两层。建筑为传统形式的民居,木构架,砖石墙体,是济南市老城区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建筑之一。2013年12月20日被济南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德街道万北中心场所位于万德街道万北村。保护级别为县级,占地面积为3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80平方米。1993年9月7日,德国基督教访问团一行9人,在山东省基督教协会及山东省宗教局领导的陪同下,来到长清县万德街道万北村进行参观考察,赠送给当地基督教信众一幅反映耶稣基督生平的布画。场所属万北中心场所民主管理小组管理。

万德街道武庄中心场所位于万德街道武庄村,原武庄乡政府驻地附近。保护级别为县级,占地面积为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

屯兵营是齐长城的附属建筑,是驻扎防御士兵的兵营。齐长城只是以石头垒砌的简易防御性长城,大多数地方必须有驻兵。但齐长城大都修建于山顶,面积、体量较小,无法住人,所以驻兵住在梯子山山寨这样的山寨中,就成了屯兵营。在大峰山顶尚存有大量的屯兵营遗址,同样该处屯兵营也有重修痕迹,原石屋大都屋顶坍塌,后来景区的工作人员将顶部重修完善。屯兵营所属行政区为长清区孝里街道,济广高速公路以南大峰山以北,北有南凤凰村,南面是大峰山,东有北黄崖村,西边是大街村。屯兵营是齐长城的一部分,大峰山有很多屯兵营的遗址。是长城驻

洼子遗址位于济阳区垛石街道洼子街村东南400米处。南北长82米,东西宽56米。1970年挖大寺河时被挖破,其文化层暴露出来。从中发掘出的文物标本有红陶、灰陶、绳纹鬲足、鬲口沿等,其中附加堆纹陶片较多。洼子遗址属于商周文化遗址,1981年5月17日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为县级,管理单位是济阳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系地址是济阳区老城街27号,长途电话区号为0531,无主要建筑物、主要景点、及有关附属设施,与之相连的主要道路和交通线是S249省道,所在(跨)行政区垛石街道。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街道里卧龙池村西南1000米处,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百姓俗称“瓦岗寨”,该遗址范围较大,东西约100米,南北约200米,地表残瓦较多,遗存丰富。该遗址地处历城区柳埠街道、仲宫街道交界处,南与泰安市相连。1997年12月,历城区人民政府〔1997〕58号文件登记保护。该遗址为本次文物普查新发现,对研究秦汉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瓦子岭山坡为农田,有盘山公路从遗址中心直通泰安。遗址上有一农家饭店。由苇沟村委会所管理。长途区号:0531。邮政编码:250113。

距莱芜区高庄街道9000米,于团山村内。占地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联系地址高庄街道团山村,管理单位团山村委会,邮政编码271100。

位于莱芜区羊里街道东部,距镇驻地2千米。占地面积200平方米。联系地址山东省莱芜区莱芜区羊里街道仓上村。管理单位仓上村村民委员会,邮政编码271100。

土屋摩崖造像位于长清区归德街道土屋村东南山口处。占地12平方米。土屋摩崖造像凿刻年代及规模不详,现仅存佛龛1处,佛龛高1.50米,宽1米。龛内雕半身佛像一尊,高1.30米,螺髻,身着袈裟,结跏趺坐,作禅定状。龛左上方有题记两处,其中一处漫漶不清,另一处刻有“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十一月十一日兴工重修”。该造像为县级保护级别,属归德街道人民政府管理,联系地址济南市长清区归德街道人民政府。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仲宫街道锦绣川办事处大水井南村南部。占地面积36.66平方米。为一单孔石拱桥,桥面宽3.9米,长9.4米,高约2.5米。桥墩为河道边的山石,桥券立于山石上。河道内堆积严重,深度不详。桥面水泥覆盖,护栏缺失,拱顶南面刻“通锦桥”三字。通锦桥是本次文物普查新发现,是历城南部山区存数不多的近现代桥梁建筑之一。东为港沟至九曲的公路,四周为民居。主要经济作物为桃、杏树和花椒等。1997年12月,历城区人民政府〔1997〕58号文件登记保护。由大水井南村委会所管理。长途区号:0531。邮政编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街道突泉村中部。明代创建,明嘉靖四十二年重修。所在行政区柳埠。观音堂有前殿和后殿组成,现仅存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出檐,砖石木瓦结构,硬山顶。屋顶长满灌木和杂草。后殿已倒塌,仅存东西山墙和台阶一座。前殿院内有石柱础、碑座各一个,石碑一通,名为《重修观音堂记》。该建筑曾作为村小学教室使用,现由村委办公用。1997年12月被历城区人民政府登记保护,为本次文物普查复查单位,是研究该地区佛教文化发展及建筑形制的实物资料。由突泉村委会所管理。长途区号:0531。邮政编码:2501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街道突泉村东北约500米处。属柳埠街道。上世纪九十年代文物调查时发现,当时情况为该村砖窑厂取土烧砖,使多处汉代墓葬暴露,1997年区政府将其登记予以保护。此次普查,发现近期有新的机械取土现象,断崖壁面上暴露古代墓葬3座,采集到汉代陶器标本有罐、豆、壶等陶器残片。另外,采集有东周时期的陶片标本。三座墓葬相距约在7-8米左右,距地表约2-3米之间,保存相对完整。为研究早期墓葬埋藏方式提供了实物资料。由突泉村委会所管理。长途区号:0531。邮政编码:250113。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街道突泉村东北约400米处。属柳埠街道。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上世纪九十年代文物普查时发现,当时该地为村砖窑厂的取土地,陶片随处可见,断崖上有取土破坏的灰坑。此次普查发现此地已复耕,断崖多改为台地,在百姓复耕的土地内或地头采集到部分汉代陶片,该遗址东西约200米,南北约250米。该遗址在198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97年12月历城区人民政府发文登记保护,是研究汉代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重要资料。由突泉村委会所管理。长途区号:0531。邮政编码:250113。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仲宫街道大水井村东。始建于民国。它位于村内一条南北向的季节性河流上,是一座三孔石桥。桥面原为石块铺成,现已被水泥覆盖,两侧有石护板。占地面积34。桥面长约8.5米,宽约4米。桥墩已被淤泥掩埋,仅存拱券以上部分,高约2.8米。通川桥是本次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是该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民国时期桥梁建筑之一,对研究民国时期桥梁建筑及当地交通情况具有一定的价值。1997年12月,历城区人民政府〔1997〕58号文件登记保护。由大水井村委会所管理。长途区号:0531。邮政编码:250115。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仲宫街道双井村南部小河上,为一单孔石拱桥,桥东西长5.1米,桥面原宽3.8米,现在桥南侧以水泥混凝土加宽约1.5米。占地面积约19.4平方米。在该桥西存清及民国碑刻5通。据《双井庄创修石桥碑记》记载,该桥创修于光绪十七年。光绪二十五年曾重修(据《重修通济桥碑记》)。在该桥东石墙上筑有关帝庙一座,通高1.1米,宽约1.5米,刻对联一幅,光绪二十九年题记一则。该桥为此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的文物点,对研究当地经济、交通等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1997年12月,历城区人民政府〔1997〕58号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