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恩施市

拼音

Ēnshī Shì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湖北省

所在城市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所在区县

恩施市

名称含义

取皇恩泽布施地之义设立恩施县而得名。1981年11月,设立恩施市,1983年8月,以行政体制和行政区划调整更名为恩施市。

名称起源

清雍正七年(1729),裁施县,改为恩施县。1981年11月,设立恩施市。1983年8月,撤销恩施县,其行政区域并入恩施市。

名称历史

春秋时属巴子国。战国时属楚巫地。秦时属黔中郡。汉时属南郡巫县南境,隶荆州。东汉建安十三年(208),魏武平荆州,分南郡枝江以西为临江郡。赤壁战后,地为蜀有,蜀改临江郡为宜都郡。建安二十四年(219),转属吴国。吴永安三年(260)七月,分宜都郡西部为置建平郡,析巫县南境置沙渠县,隶荆州。太康元年(280),晋武帝灭吴国,沙渠县改属晋之建平郡(此时辖八县),仍隶荆州。南北朝时,宋、齐因之,仍为沙渠县。大业初年(605),改亭州为庸州;后废除,复置清江郡,辖盐水。后又废施州,扩大清江郡,辖清江、盐水、开夷,隶荆州。义宁二年(618),废清江郡,复置施州,领清江、开夷二县。唐武德初年(618),置江州,盐水县属之;四年(621),废盐水县,入清江县。唐贞观元年(627),分全国为十道,清江县属江南道。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将全国分为十五道,清江县属黔中道。天宝元年(742),改施州为清化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施州,隶黔中道。五代时,施州先属后梁,后为后唐所有,旋属后蜀。宋朝清江县属施州,隶夔州路。清江县南设羁糜珍州(后改为高州,复改为西高州),州之北界偏今恩施市境。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施州领清江、建始两县,隶夔州路总管府;二十二年(1285),并清江入州,领建始一县,属四川行省。明洪武初年(1368),裁施州。洪武十四年(1381)五月,复置施州,属夔州府。清朝初仍循明制,雍正六年(1728),裁施州卫,改为施县,翌年改为恩施县,隶归州;十三年(1735),各土司呈请归流,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即改土归流)。以土司各境及恩施、建始两县,设施南府。1912年,废府存县,恩施县属湖北省。1915年,湖北省政府于原荆州、宜昌、施南三府地置荆南道,恩施县属荆南道。1926年,改荆南道为荆宜道。1927年,废道存县。1928年,设鄂西行政区。1932年,巴东县划入本区,设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今恩施市,辖八县。1936年,改为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恩施县为附郭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东部地区为贺龙等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建立的湘鄂边苏区,建有恩施县苏维埃及区、乡苏维埃。1938年10月至1945年10月,为湖北省临时省会,亦为中共鄂西特委(省级)驻地。1949年,国民党为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鄂西南,将湖北省政府又迁恩施,随即溃散。1949年11月6日,恩施县解放;7日。恩施县人民政府成立,所辖地域仍为国民党恩施县地域。1968年1月22日,改称恩施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1月,复为恩施县人民政府,1981年11月7日,《国务院关于湖北省设立恩施市的批复》国函字〔1981〕字176号,设立恩施市(县级),将恩施县施南镇、红庙公社和七里公社的七里、猫儿槽、鸭子塘、洗爵溪等4个大队划入恩施市,由恩施地区领导。1982年4月30日,恩施市正式成立。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关于湖北省地市行政体制改革方案的批复》国函〔1983〕字164号,撤销恩施县,其行政区域并入恩施市。1984年1月,恩施县、市合并正式成立恩施市人民政府。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