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处系自然集镇,地处涧边,桑姓始建,居县城之东,得名东桑涧,取其后二字命名乡镇,故得名。

以政府驻地村名(韩北)而得名。原为韩姓者所群居,故而得名。

解放路街道,汉语,因街道办事处驻解放路而命名。

据传很久以前,此地住一曹姓,富有良田成顷。一天忽从洪洛河潭中跳出白马一匹,啃吃麦苗,曹持枪击马,马腿断又疾复。曹疑为神,在街西建庙塑白马像。后街中心因受洪水冲刷,迫使街心东移,群众重建白马庙,因此庙比原庙小,故称庙子。

埔上,传说此村以姓廖的开基设店,人们常上店铺,取名舖上后,改为“埔上”,因方言“舖”与“埔”同音,故名。

沙子口社区南侧海湾富含海沙,状似口,故得名沙子口。后以沙子口社区为中心扩展成街道,街道驻地也在沙子口社区,故命名沙子口街道。

因政府驻地在渔涝圩,附近数条小河沟通贺江,春夏江水暴涨,鱼类上游,为人捕获,称渔捞,“捞”通“涝”,故名渔涝。

清代,鹰手营子为清东陵“后龙风水”禁地,是鹰手的营地,因一户姓李的人家在此地放鹰猎取小动物,把这户人称鹰手,居住的地方叫营子,得名鹰手营子。因镇政府驻地鹰手营子,得名鹰手营子镇。

因镇政府位于大柳河村,故命名为大柳河镇。

地形呈镰刀状的地方。以地形地貌得名的乡级政区专名。

阿夏含义待定;以藏语地名“阿夏沟”而得名。

因境内有一小山包叫谭家山而得名。

镡河乡人民政府驻地镡河村,以乡镇府驻地命名。在元朝初期,为便于贸易往来,由原有逯姓人氏,伐木造舟,在今天康县云台镇下磨村斜对岸率先建立了渡口,史称逯家渡。在南宋后期,从四川一颗大槐树下迁居于今石榴村一带的镡氏人家,再次沿西汉水逆水而上,与渡口逯姓人家居住一起,后接管逯家渡。逯家逼迫撤离渡口,定居在下游逯家坪山上,这里才正式命名为镡家河渡口,并发生了兴旺的镡河街,镡河由此得名。

境内有一条江逆向而流,成翻江倒海之势 。

《六仓志》载:“孝女殿在朗霞乡利济塘下。”(利济塘即四塘)。当地乡民仰慕东汉孝女曹娥而得名。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始建曹娥殿,塑曹娥像。光绪二年(1876)重建,以后屡毁屡建,屡有修茸。现曹娥殿于一九九三年十一月重建。翌年六月竣工,并对外开放。二00一年市政府发文命名为“孝女寺”,是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当年香火极旺,朝拜者众。在曹娥投江背父而起之日是五月二十二日,举行庙会,进行物质交流,曹娥远近闻名,逐渐成为一方的地名。早年就设有“曹娥乡”,公社化时称曹娥公社,直到1986年7月撤乡设镇时,

“沙锅”为砂锅子之意,是一种炊具。

“宁古塔”一词最早史载于明代末期典籍,满语,也写作“宁古台”、“宁古特”,汉语译为“六居址”(六个住址),指当时宁古塔区域的六个大部落。

因镇政府驻官地屯得名,源于清乾隆年间驻防额穆赫索罗正白旗军于此圈占土地,役使汉人代佃,收取租息供养骑兵,这种屯落俗称官庄,这种土地称为庄田,亦称“官地”,建屯时即以“官地”定为屯名。

657 658 659 660 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