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路坝因低洼平坝,四周来此无不下行,故称下路坝。

以所处地理位置命名。

隋末政治腐败群雄四起,战火不息。唐初有大将徐懋功,于武德四年(621)多次随李世民讨伐窦建德、王世充等,在洛阳西郊安营扎寨,布阵大战。后人建村时为纪念徐懋功而以徐姓命名,取名徐家营,1976年设立街道。

古代为羌戎故地,因羌族部落高羌游牧民居住由此称高羌堡。后因寺台、石灰窑、高羌三地水源合理利用取得成功,故将高羌堡改称三合。取三合为一。

“平”指平坦,即平坦的地势,“林”指树林,“镇”指乡级行政区。

明朝,仁怀县的丁溪里分为丁山里和小溪里。先镇政府驻地原来只是百余人小街,南北走向,街西排房屋及居民属二郎里,街东排房及居民属小溪里。因二郎里和小溪里交界处形成一小集市,称之为二里场。后来,乡以驻地冠名称谓二里乡,2015年撤二里乡建二里镇。

因该地生长较多的松树,故得名松树乡。

意为百姓期盼幸福美好的生活,建立兴旺昌盛的家园。

原名莲花铺,后因清乾隆年间,在侍郎河河图村处架起一座木桥叫衡龙桥而得名。

因青弋江、水阳江交汇于此,形成清浑分明两种水色,故而得名。

为纪念古代经学大师郑玄(字康成),便取名康城。

驻地码口社区,故名。原名黄坪寨,因当地是一个坪子,坪内为黄泥土而得名,解放初,将当地自然形成的作为分水标记的石码口更名为码口。

因明代此处水草茂盛,是朝廷饲养、训练军马的地方,称“马场”,后“场”简化为“厂”,故得名马厂镇。

据传这一带多果园,此村有梨园,故名梨园屯。因镇政府驻梨园屯得名梨园屯镇。

唐贞观六年建妙喜寺于杼山(即今宝积山),后明清时形成集镇“妙喜市”,后谐音讹为妙西。

取彩云之端的寓意。

因辖区原为冼村地区,故名。冼村,因村中冼姓人居多而得名。

由其地貌特征得名。明嘉靖十四年(1535),建县,因县衙驻地称“大小田”,“因田为邑”,又因“县皆田也,中一区独大,可置万家”,遂取名“大田”。县城东西有赤岩、白岩对峙,故别称岩城。

652 653 654 655 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