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依原名坪子,1982年因重名更名为达依,意为老鹰叼鸡,沿用至今。

铁城镇原为城关镇,系吴桥县古城。原吴桥砖城,旧有"铁城"之称,镇以此为名得名铁城镇。

据记载,该地原系荒丘一片,其间有一水塘由侯姓管理,遂得其名。

萨依巴格,维吾尔语,意为戈壁田园。

明清时期的宁台铜矿厂曾在此地开采铜矿办厂,久之形成集市,故名“厂街”。因乡政府驻地厂街,且主体民族为彝族,故而得名。

“郭加”意为“皮鞭”。

原村落位于群山之间的大山谷中,古名大谷,后演为大峪。现该地因兴建黄河小浪底水库,已被淹没。名称沿用。

明代此地是水旱交通要道,船来人往,客商云集,清初形成集市。因沿唐河两岸的滩地盛产瓜类,每逢瓜季,街市上到处是瓜,人们便把郭家滩称之为“瓜滩街”,后则称之为郭滩。

此地原为酉溪蛮首居住地,因酉溪境地旧属酉阳州,酉字加州字为“酬”,由此得名酉酬,政府驻地于此,故名。

明朝永乐以前,宋、宫两姓氏在此居住,随后朱、冯两氏祖也来此居住。至永乐二年(1404),张、林两氏祖由云南(山西大同以南)相继迁来。宋氏兄弟为躲避战乱迁入此地后,弟弟又移居他处,因想念大哥,回来探望,故名“望哥庄”,后来演化成“王哥庄”。王哥庄街道因其中心在此,故以村名命名为王哥庄街道。

此地清代为山阳县养马场(当地人称马厂)。为区别于其北边的现在宿迁市沭阳县马厂镇,称为南马厂。

二道桥,汉语,意为额敏河第二座桥。

1935年吴氏修建围墙,称大囫囵。因政府驻地在大囫囵得名大囫囵镇。

“马”指姓氏;“桥”指木架桥,“镇”行政区域名称。

因镇内有油坊沟、黄鳝沟两条溪流,弯弯曲曲,溪水发源处远看形似龙头,水沟形似龙身,远观犹如两条游龙,故名“双龙”。

唐宝历元年(825),湖州府刺史崔元亮修建凌波塘,建造秀溪桥,在塘与桥间形成集市;又因当地“尤为水产,商贾四集,号为水市”。(明万历《湖州志》、1935年《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陆市和水市的结合,逐步形成集镇。唐朝时属乌程县。凌波塘西的湖面盛产二角青菱,传说崔元亮提倡种植,以菱代粮,度过饥荒,所以镇因“其地宜菱,以旁菱湖而名。”同时,凌波塘、秀溪、龙湖后来成为菱湖镇别名。

因境内有一石洞,传说洞中有龙,故名。

因山形似牛心,故称称牛心顶子。

490 491 492 493 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