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辖区内桃源桥而得名。桥名相传出自曾弃职隐居于此的元兵部侍郎戴敬本诗句“问津桃花何处去,为有源头活水来”。

意即秀美清澈的荷花湖。

境内太华山为最高峰,故以山名。

因地处南宋皇城遗址,辖区内有紫阳山而得名。

明朝末年,老市附近五个村庄因争占土地而告状,官府裁断坡地为公众之地,故改称“公坡市”。

传说很早以前的一个夜晚,长岭小街后面突长一个山包(名猪头山),长山冲从此得名,后因长山冲与西界岭曾划为一个乡,各取一字,故名长岭乡。

因明代当地居民主要居住在南溪河以西的洋面田得名。

“黄颡”指黄颡鱼,“口”指港口,“镇”指行政区。

新城,汉语,释义新型城市,欣欣向荣。

取“从胜利走向胜利”之意。

营滩乡驻地营盘滩得名,唐宋时吐蕃筑临滩寨,后寨名演化而为营滩。

相传有位姓王的老汉落脚在此以打草鞋营生,生意日益兴旺,来往人员渐多,后形成集市,并以王姓居多故而得名。

“庾“,露天谷仓,一庾等于16斗,一斗等于10升,万庾即大粮仓,名为万庾镇。

据该村石碾所立汉碑(新中国成立后被邹县文物保管所收藏)载,该村始建于东汉时期。据明、清、民国时期《滕县志》载:“城(滕县)东北八十里(亦说一百一十里)处,城前集后有蓝陵城,俗称康王城”;“城前者,蓝陵城之前也。”因村址位于蓝陵城之前,故取村名为城前。

因其附近山峰形状酷似五指,形如举掌,故起名五峰镇。

明代,化州城郊董家祠附近门楼坡村(今化州丝厂)董姓叔侄3户迁居至今文楼圩开荒建村,袭用原居住地名称门楼坡,1943年扩建成圩,初名门楼新圩,后因“文”与“门”谐音,改称文楼圩,镇名由此而来。

因境内有一险要的“铜鼓山”而得名铜鼓镇。据光绪《荣昌县志》记载:“铜鼓镇,旧镇不知何代,只有基址,明建有铜鼓庙。”

鹤庆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在唐代以前,鹤庆坝子是一个高原湖泊,成群的白鹤栖息于湖畔,因此在盛唐时期就称鹤庆为“漾弓鹤川”,后称“鹤州”,至赛典赤改“谋统府”为鹤庆路时,演化为“鹤庆”。第二种说法是在大理国时期,初建鹤庆古城楼时,正逢城楼竖柱上梁的吉庆日子,白鹤飞来栖息在城楼屋架之上,人们认为这是白鹤也来庆祝,象征着吉庆,“鹤”为白鹤,“庆”为庆祝,白族语通称鹤庆为“熬开”,熬:白鹤,开:一双,寓双双白鹤飞起之意,故而得名。百姓多认同第二种说法,即白鹤前来朝贺庆祝之意,鹤庆县由此意,故而得名。

487 488 489 490 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