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河古称衍水,后人为了纪念燕太子丹,就把曾藏匿过的衍水改名为太子河。因境内有太子河,而得名太子河区。

相传早年有一生铁铸就的大佛。

相传是属西巩工委大坪公社时,因有一地名为石桥,桥下有一暖泉,故名石泉,又因为是乡级行政区域,故而起名石泉乡。

秦国于公元前329年吞并蜀国,并从上郡(现陕北地区)迁来大批“严允” 羌人,不久便以“严允”羌人和本地人“迎”部羌人(战国时期南迁的羌部落之一部,该羌人部落酋长叫“迎”),修筑了从临邛(今邛崃市临邛镇)至今荥经的道路,秦时“严”与“迎”同音,故所修之路称为“严道”(此路汉代时,从成都起经严道至云南,可直达缅甸北部,再转至印度,此路与通过各部落的民间商路合称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街道借取此道路名命名。

因原政府驻地有一大水田,当地俗成“田坝”。

因以前辖区内有一个小湖,后期把它给填平了,后在上面盖的房子,故得名平湖。

“多玛”意为“上方”。

清初建治前,地名已存在。古名谌家庄,后由原石底保、兴隆乡合称“石兴”,建乡时取诚实兴旺之意得名“实兴乡”。

清代曾在此设置铺递。清乾隆年间,由于社会稳定,商贾云集,新增添了许多铺面并形成集市,称新添铺。因镇人民政府驻新添铺,故称新添镇。

光绪年间,刘义和来此开荒,成为刘家沟,后又有孙姓在此开店,又称孙家店,1938年并村时改为陶然,快乐之意。

辽时,大同区域所在之地为辽宋交锋之前沿,以“大同”做为地名,体现出共存共荣和谐的“大同”世界是各民族共同的追求。

据传,三国蜀将张飞过此,战马脱缰,泅水而逃。后衍化为今名。

裴沟村原名王家沟。相传清代某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正逢村内集会,突然山洪爆发,将集会上的货物全部冲走,因此人称此村为“赔沟”。现村前沿河岸边石上仍有许多石孔,相传此石孔即为当时人们设摊遗留下来的。后改名为易宁峪,但未普及。后因“赔”“裴”音同而转化为裴沟。

喀赞其,“喀赞”是维吾尔语锅的意思,“其”是指从事制锅售锅行业的人,故名。

拔英,是革命烈士曾拔英的名字。

汊涧镇因县西四十五里汊涧河与西南诸水三合流成涧而得名。

因政府驻九山村而得名。

因相传古时镇区东北部有两座相连的神山,为一雌一雄两条鳌鱼的化身。山体时分时合,合时造成上游洪灾,后筑“文笔”(塔)将一鳌钉死,两山不再合拢,乡民平安,故名。

480 481 482 483 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