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海路位于市区中部,因与陇海铁路平行修建而得名。街道因路得名。

1946年,为纪念被叛徒杀害的宁安县第二土改工作团副团长杨思严(杨石岩)烈士,将石头站改称石岩村。

田形如田螺,一遇涨水便会浮起来,名螺浮,后改罗浮。

宋代,当地井、沟偏多,井、沟联称,得名井沟。镇人民政府驻地井沟得名。

寓“富裕昌盛、祥和仁义”之意,因境内“富仁坊”而得名。据民国《重修周至县志》《西安通览》载,明永乐年间西安府设马政司,在渭河南岸官荒地设马场,百姓代养官马,种地自食,编号管理,称为号田。清末不在养马,土地归农民租种,当时各个号多以村民原籍名作为号名,并以号名为村名。

“快大茂”这个地名的来历众说不一,把群众中流传和史料中记载的各种说法归纳起来共有7种之多,在满、汉语的问题上也有争论。第一说是:快大茂四面多山,在西面的山岭上古时曾有一处风口,当行人走到这里时常常因风大被刮掉帽子,所以同行人就相互提醒:“快戴好帽子”。这句话传来传去,以后便叫成了这里的地名,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演化成“快大茂”。第二说是:通化县当年曾是柳条边内、东边外的封禁地,清末弛禁以后有大批流民到此地开荒种地,伐木外运。当时的快大茂还只是深山密林中的一个村落,有条水流湍急的蝲蛄河在村子西面来

汉代,成都丝织业发达,笮桥南岸建起了锦官城,成为织锦之所,业者以江水濯锦,锦至鲜明,胜于它水,故曰濯锦江,简称锦江。《太平寰宇记》成都:“濯锦江,即蜀江,水至此濯锦,锦彩鲜润于他水,故曰濯锦江。”

因水井湾坝子有数百亩水田和洼地,常年积水,亦称“水旺”。“水旺”与“守望”谐音,故取名“守望”,为守护盼望之意,得名守望。

因辖主干大街龙城大街而得名龙城街道。龙城,太原别名。

明朝此地修了一座城墙堡,叫乌延堡(也就是现在的旧城);乌延是蒙语,汉译便是镇靖,镇靖由此而来。

华蓥山脉土地珍贵,古时当地民众视土地为神,常聚众祭祀土地神,寓意地润万物,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故名。

清代开场,因逢十二生肖羊日赶集,取名“羊场”。后置慕义乡,同仁化乡和化屋特编保并为仁慕乡。后与仁化乡分开建乡后沿用羊场名。2011年撤乡设镇,因省内乡镇不能重名,故按镇政府驻金兰社区(2001年金雨村、旧场坝村、和平村合并,由于旧场坝原名“兰花”,故取“金雨”和“兰花”首字冠社区名为“金兰”)而命名金兰镇。

明洪武三年(1370),王氏先祖王品西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兴起集市称王品西集,简称王集。

东河南,原名“滱阴堡”,明代初建村。过去唐河称“滱河”,该村西北部有一地名:“阴崖湾”,故取名“滱阴堡”。后因该村地处阴崖湾东面,滱河南岸,改名东河南。

峪口,因地处半包围的山谷口,且与北川河、北武当河交汇于此,故得名峪口。

以山名命名街道。

明永乐二年1404,阎龙、阎道两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起村名为阎疃。因镇政府原驻地位于阎疃村,得名阎疃镇。

因镇政府驻地位于会龙场而得名。会龙场,原名“牛岗石”,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根据场镇所处地理位置为大龙泉、小龙泉交会处,改名为会龙场。

412 413 414 415 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