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县志记载,明初当地连年灾荒,饥民日众。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诏天下州邑卫所植桑枣”。此地桑柘丛生,故名桑柘镇。后有柘园镇、柘镇、桑儿园等名称与其交替并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修建津浦铁路,在此设立车站时定名为桑园。因镇政府驻桑园得名桑园镇。

以冯公镇与三合场(黔北古驿站)合并简缩取“冯”、“三”二字而得名。

因此地东西两河相序南流,取水源丰富之意。

相传境内曾广植莲藕,夏日荷花满田,故而得名。

因境内于明代崇祯二年(1629)建有大坝营,建石城,始得名大坝。后2006年兴文县行政区划调整,大坝镇与沙坝苗族乡合并设立“大坝苗族乡”得名。

因此地历史上动荡不安、时常遭受匪患,当地百姓向往安定生活。为寄托其美好愿望,取名大同(大同是中国古代思想,指人类最终可达到的理想世界,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

“龙”指游龙,“门”指穿山洞门,“龙门”指街圩旁有条小河穿过山间隧道,犹如龙游过闸门。

《太平寰宇记》卷九五引《吴郡记》:“海滨广斥,盐田相望”,以盛产海盐得名。秦置县时属会稽郡,郡下二十余县,县名大多采用原来的越语,唯独山阴和海盐两县将原来的越语改为汉语。《越绝书》卷八说,“越人谓盐曰余。”既然汉语中的“盐”在越语中称“余”,那么“海盐”自然是汉语地名了。对于为何将这两个县的县名改为汉语,地理历史学家陈桥驿解释说:山阴原为越国故都,其重要性自不待说,而当时越国产盐地是不少的,专门用汉语建成一个海盐县,说明这里是当时最大的产盐基地,重要性仅次于山阴。

因鲁甸县境内修一水库,形似砚池,街道因此命名。

原辖区内现存有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所建的“五省通衢”牌坊,俗称“牌楼”。

境内有幕阜山脉主峰黄龙山,取其名作政区名。

因村庄以蒋姓为主,得名蒋集。

“羊八井”意为“宽阔地”。

左家庄原为一自然村名,因左家庄街道办事处位于该地,故名。

明永乐九年(1411),魏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白雀凤村诏迁德归聚西侧占产立庄,当时亦称德归聚,民国初年冠以方位名西德归。因镇政府位于西德归村,故命名为德归镇。

因位于龙潭山脚下,故而得名。

金谷,壮语 Genguk,“金 gen”指前臂,“谷 guk”指老虎。金谷街有两座山状如老虎前臂,故名。

此地原有一座庙宇,供奉对象不详,后又在庙宇北侧屯过兵,后建村子,得名庙上屯。

406 407 408 409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