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今湖北、江南一带的大阳蛮部落,被北魏孝文帝征服,归附内地,其中一支族人迁来此地, 以族名“大阳”名村。

传乾隆四年(1739)四月初四设圩开埠,在此之前,距现太平镇东面二公里的“十众村”原有一叫“永康”的小圩,因经常被盗贼抢劫,于乾隆三年迁至今镇址建圩。圩建成后,取“国泰民安,繁华安定”之意而命名太平圩,故名太平镇。

韶口原名韶江,因地处于韶水入赣江出口处,同时由于江面被洪水冲刷逐年扩大,形成一渡口,故取名为韶口。

前亭古名梅亭,桥仔头附近原有一座亭,后来前亭的黄姓在岩山南面五公庙前一大片梅林处再建一座石亭,称“梅亭”,有一年飓风把庙前成片的梅林和五公庙刮倒,而庙前的石亭却完好无损,当时贤长认为“梅亭”不吉利,决定仍称原来桥仔头的亭子为后亭,原来的梅亭则改名为前亭。

相传古代楚国一侯爵官宦之家落户于此,故名楚侯。

资江在流经市区地段的河心有一洲,相传洲上出现一金鸭婆时,来了一个状元县官李满牛,故名状元洲,是邵阳十二景之一,有诗云“水打状元洲,清宫不久留,要想清宫在,除非李满牛”,因状元洲而得名。

宋宣和三年(1121),改万寿县为泰和县,取吉祥语为名。明洪武三年(1370),改“泰”为“太”,属南京凤阳府颍州。太和之名,取“太和元气,流行宇宙”之义(一说取《周易·乾卦·彖辞》中“保合太和乃利贞”语,寓 “太平祥和”之义),故名太和。

元代杜氏由四川省金堂县迁出,村前有条河,建有石桥,为纪念原籍,取名金堂桥,后简称金桥,故名。

早年祝姓人家开店,得名祝店村(大队),后与德华街道农户组合,建成祝华大队(村),“祝华”之名沿用于街道。

“麻万”系布依语译音,意为放马之地。

因处于交通要道,又是沭河渡口,故名道口。镇以村名。

以镇政府驻地南位村村名表示镇名。

“巧什”是藏语“朝尔吉”的转音,意为“法主、宗教首领”,通常是赐予宗教界有功者或精通经文深知教义者的尊称。清康熙年间,西藏朝尔吉喇嘛在其地建庙,他医术很高,常给村民治病,故得名“朝尔吉营”,转音为巧尔石营,日久演变为巧什营。

“沙溪”指境内泷冈河,又名沙溪河,以河立名,故名沙溪街。该镇政府驻地位于此,故名沙溪镇。

科克亚,维吾尔语,意为绿色的河岸或青崖。清《于阗县图》作古可牙。

因浑江从境内流过而得名。

因境内以前有座能仁寺,以寺名命名,故得名。

东城,因地处通川城区东部,故名。

318 319 320 321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