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

名称

太和县

拼音

Tàihé 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安徽省

所在城市

阜阳市

所在区县

太和县

名称含义

宋宣和三年(1121),改万寿县为泰和县,取吉祥语为名。明洪武三年(1370),改“泰”为“太”,属南京凤阳府颍州。太和之名,取“太和元气,流行宇宙”之义(一说取《周易·乾卦·彖辞》中“保合太和乃利贞”语,寓 “太平祥和”之义),故名太和。

名称起源

明洪武三年(1370),改“泰和县”为“太和县”,以吉祥嘉言命名。

名称历史

春秋时期属宋国,名鹿上,又名邢丘、廪丘。宋襄公十三年(前639),宋国曾与齐国、楚国在此会盟,称为鹿上之盟。战国时期属魏国,苏秦说魏襄王曰“南有新郪”,即指太和。后归楚国。楚考烈王十年(前253),由陈(今河南淮阳县境)迁都钜阳(今太和县境)。秦统一后,置新阳县。汉置细阳、乐昌、新郪。三国时属魏。晋废细阳。北魏太和年间废宋县。梁置陈留县。隋代改陈留为颍阳县。唐贞观元年(627),废颍阳,并入汝阴(今阜阳),境内置百尺镇(今原墙镇)。宋熙宁五年(1072),于汝阴县百尺镇置万寿县。宣和三年(1121),更名泰和县,移县治于颍河北岸(今旧县镇)。绍兴末年陷于金。金亡,复归宋。元至元二年(1265),省泰和入颍州。元大德八年(1304),复置县,县治迁于今地(今城关镇),属颍州,后属汝宁府。明洪武三年(1370)改“泰”为“太”,属南京凤阳府颍州。清雍正二年(1724),改属亳州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颍州升府,复改属颍州府。1912年,废颍州府,直属安徽省。1914年,属淮泗道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46年,县境北部属鹿毫太县,东北部属阜北县。1947年,撤销两县,仍为太和县。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县人民政府。1949年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1951年,皖南、皖北两行署合并,恢复安徽省,属阜阳专区。1958年12月,与界首合为首太县,县治迁界首。1959年4月,撤销首太县,恢复太和县。1996年,阜阳撤地设市,属阜阳市,沿用至今。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