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永远吉祥顺利”之意。

“黄”指山的土石都为黄色,“山”指山峰,“头”指山的北边尽头,即原集市所在地,“镇”指行政区域单位名称。

据《鲁山地名志》载,明嘉靖前,村西南有古城,名北子店,后因疫病人绝城毁。清初山西洪洞县移民,在古城背面东北洼地建村,把北子店雅化为背孜店,简称背孜,亦称背孜街。

曾用名县浣街,因原为松源县治所,后因县治迁至五斗金(今松源街道所在地)改称“故县街”,简称“故县”;民国时改称“旧县”。

因联和街主要管辖范围为联和圩,“联和”取自联和圩,是古时当地村民约定俗成农贸市集名称,故名。

原为兴隆镇,后与太平乡合并,各取一字得名。

沁城系汉语,清代此地有一座城,称为塔尔纳沁或塔里雅沁,均系突厥语塔兰奇一词的音变,意为种地人,后来汉族人简化称为沁城。

传,古时南山有大蟒蛇下川(河溪)曾饮水于此,因该地位于两山夹一川的河谷地带,故名蟒下川,简称蟒川。

境内青山翠谷之间,碧水迂曲湍激,宛如一口一口的狭长山塘相串联,古云“长塘河”。

因此地过去曾修有寺院,有老道人烧香信佛故名,为老道寺镇的乡级行政区域。

因其位于金沙江沿岸,故名。

武功,汉语,系兵屯之地。

因康熙年间,在此修行宫一处,此行宫距离隆化30千米,承德30千米,是控制三川(兴隆川、鹦鹉川、武烈川)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皇帝在此驻军设关卡保卫行宫,故得名中关。因镇政府位于中关村,故名中关镇。

地处永康江南面,故名。

1924年,乡绅杨仁柯将并排围垦的7个圩塘冠以“南丰”之名,寓“风韵江南,人和民丰”之意。

高登、井堪两河交汇,故名。

该镇因东有倒木河,西有岔路河,两河交汇于镇北,由此得名。

明代正德皇帝游江南时,曾短暂停留此处半边街,不料御马走失,半边街从此改称为“走马街”。因镇政府驻“走马街”而得名。

274 275 276 277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