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县南大镇,街市店铺长及3里,故称三里店,镇政府驻地于此,故得名。

2006年撤北郊乡,划分为东、北两个街道,该地在县城北部,命名为北城街道。

“巡店”,指巡检店,地名。“镇”指行政区域。

是古代西安通往甘肃兰州、西域必经之地。唐代中后期,朝廷任用宦官作为监军,监督藩镇兵将行动,历届监军多住于此,后将监军这一官名作为地名。故得名监军街道。

境内有金翅岭金矿,故名。

因此地地处一关隘处,一条小溪流经此地,因地形原因,旧时周边众多居民都到此地淘米,清康熙时在此置场,取名洋淘溪场,嘉庆时置关隘,简化为“洋溪镇关隘”,后沿用“洋溪”名。

明初穆姓居民自山西洪洞迁来后,与其一起迁来的其他五姓分居周围相邻6个村庄,关系较为密切,便以六村命名,以姓氏及方位区分为穆六村、焦六村、戴六村、陈六村、袁六村、北六村。

古牧地,蒙古语,意为沟溪纵横。

因政府驻地安阳村而得名。 清宣统二年(1910)设安阳区,此为安阳一名的最早记载。

境内有一灌溉水塘,开挖时间久远,且逐代清淤培修,故名。

相传,明代苏氏、曹氏迁此定居,以姓氏命其村为苏曹。因明代古地名“苏曹”得名,故名苏曹乡。

小佳河是小佳气河的简称,“佳气”是满语,“长垛”之意,即长木头垛。因流域面积较小,故名。

镇政府驻北谷里村,相传鲁定公与齐景公夹谷会盟即此。

“宗沙”藏语意为“洁净之地”

因地处县境西部山区,多瑶族聚居,故名。

明代在小溪与嘉陵江交汇处,面溪修建一列长街,名列面溪。明末清初,又将下排街修建起来,并留有四条水巷,每条直通江河,改列为烈,以示风调雨顺,清康熙六年(1667),命名烈面溪。民国初,在此设乡,乡以此名。

古名乞伏山。“石嘴山”之名,最早见于《大明统一志》:“在卫城(今银川市)东北二百里,山石突出如嘴。”清代雍正初,今石嘴山区旧城区一带开始形成聚落,山名被借用为聚落名,史籍中多见“石嘴子”、“石嘴山”、“石嘴子山”等。

因辖区内有东风铁矿而闻名,故名东风街道。

271 272 273 274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