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女儿碑场,民国初年,改为隆兴场,寓意美好,有生意兴隆兴旺之意。

据传,明朝以前杨官屯名为王名环屯,是老户村庄。明洪武年间,杨殿从山西洪洞县迁居王名环屯。明永乐年间,另一杨氏迁此安家,因杨氏人多族大,因此改名为杨官屯。因乡政府驻地村故命名为杨官屯乡。

"耗赖"意为"咽喉",引申为"沟道、谷道"。民国元年(1912年),蒙古族人在此驻牧,因附近一山谷似咽喉形状,故名。后内地移民迁此开荒种地,形成村落,沿用原名作村名。

“鹿马登”为傈僳语,由“倮门登”音变派生而来的,“倮”意为甩、投掷,“门”意为死,“登”此地、这一片。据传早年亚洛称自然村与施朵自然村人在该地发生械斗,亚洛称人占据有利地形,向施朵人投掷石头,砸死许多人,故名鹿马登乡。

景尚由神话传说而得名,古代叫“富家坡”。传说很早以前,各地都在大兴土木,修庙塑佛,正好富家坡、浮化山、河北正定的寺庙同时修建,都请了能工巧匠雕塑佛像。如来得知后便派三佛到这三个寺庙上任。三佛走到富家坡时感到困乏,便坐下来休息。三佛把鞋脱下来,倒出鞋内的沙土,这一倒平地马上起了一个土包,后来土包越来越大,且鲜花漫地盛开,树木参天,鸟语花香,真有一番景致。平地起土堆就挺神奇,且又山花遍地,树木参天,人们都觉得这一定是一个神灵福地,后来周边村庄人便纷纷迁来此地定居。他们认为这是兴国寺和尚带来美景,就将

晋代,此地有德王亩,亩旁有一深井,地处沙丘,故名沙井,沙井街道借此得名。

因当时洪涝频繁延浍河周围开发众多湖沟泄洪因而得名湖沟。

据村内钟文记载,此地建于唐朝,名龙子务,传为唐王东征时驻扎此地而得名,元中叶,该村前设屯兵百户所,军队撤走后,百姓迁入,又形成五百户村,清末,村西又建一村名小赵庄,有赵氏在此居住,为吴辛庄吴梦初催租而得名。中华民国时,龙子务、五百户和小赵庄三村已连在一起,故并为一村,沿用五百户村名。因镇政府驻地五百户,故得名五百户镇。

清朝嘉庆年间建场,名为新场,生意日渐昌盛,后改名新盛场。

“椒园”含“传布恩德”之意。

邢家社村因邢氏始居而得名。

“新”藏语意为柴,而“卡”藏寓意为”上“。

徽城之称,始于唐永徽四年(653)。唐太宗孙李徽受封新安郡王,李徽所筑之王城,人称之徽城。唐以后一直为徽州州治、府治所在地,建镇时即名“徽城镇”。

清初建治前,地名已存在。历史上在街南山岗上建有哨卡,故称哨普,逢午(马)子(鼠)赶场,故名哨普马场,后改为少普。为与县内外马场区别,称少普马场,后简称少普。

建乡时政府驻黑沿溪,以“黑沿”谐音“海洋”,取“生态海洋,民俗之乡”之意。

据传 ,明永乐年间 ,孙姓从云南迁于此地 ,因附近盛产栾树 ,故称栾村。光绪二十四年( 1898)德 租胶州湾后 ,胶济铁路在栾村设站 ,称蓝村站 ,栾村随之演变为蓝村。因镇驻地在蓝村得名蓝村街道。

机投桥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是头道河上的一座13孔石桥(位于现草金公路8千米加100米处),最初因桥墩形似织布机头,名机头桥,后谐音为机投桥。

宋代范仲淹少年时在此兴国观(今书院洲)读书,清代设深柳书院,镇以此得名。

268 269 270 271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