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卡”意为“湖边”。

明朝洪武年,由本县大墩迁居来此,建村时请来的地师说:这里的地貌形状似象,要把象养好,就要有足够的草地和水,而这片土地都是旱埔地多,而且千米有一条小河,正是养象的好地方,于是取名大江埔。1955年在此设区,沿用大江埔的寓意,取名为江埔。

明代,因周围有五座山头,拱围成小盆地,人们在此定居,逐步形成集镇,故名五堵镇。

传说明朝时金花圣母娘娘镇受过境内牡丹山,故起名娘娘坝。

由于北川河水支流的长期冲刷而形成沟壑,并凸出一部分,形似“勺把”。当地人于是就将“勺把”西边的村叫“西勺把”,东边的村叫“东勺把”,时间久了,逐渐演变成现名“西属巴”。

因雷姓人在此立村,取名雷家集,简称雷集。政府驻地为雷集村。

以原集镇名称得名。“闵行”为区境内南部原有集镇,地处横泾港入黄浦江处两侧。镇名由来有二说。一说因姓氏命名,民国《上海县续志》记载:“闵其,山东人,嘉靖间(1522-1566)游学来沪,卜居黄浦之滨,殁后葬此,闵行镇以此(即闵氏)命名,盖传文之误矣。”二说因职业命名,“闵行”原名“敏行”。明弘治《上海志》称“敏行市”,正德《松江府志》已称“闵行市”,乡民多从事贸易。明史中有称“闵港”“敏航”,似与黄浦江在此水流湍急有关。

北宋初,陈氏从鲤鱼塘迁此,定居于山坎西头,因名坎头,后谐音雅化虎圩,故名。

南潦河自西向东横贯奉新县全境,其流经县城一段名叫冯川。因汉高祖迁吴地大姓东冯氏于海昏,东冯氏始居于南潦河畔,该河故名冯川。

连州名称的由来有四种说法:一是连州有黄连山(今连山县境内),盛产黄连,因山得名,也因物得名;二是连州山青水秀,连万山为一山,连万水为一水,因山川得名;三是连州盛产铅锡矿,古语“铅之未炼者曰连”,又说“铅锡璞名曰连”,因矿得名;四是连州山岭延绵,河流环绕,但交通阻塞,人们渴望车船畅通,“连”字结构有车船并合之意,因意愿得名。

因镇政府驻地位于商店村,故名商店镇。

因驻地后宅,故名。后宅名称由来待考。

姚圩之意:“姚”因其驻地位于姚圩村,姚圩村始居村民为姚姓,“圩”之意为赶集的集镇,且属镇级行政区划单位,故名姚圩镇。

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名为田心圩,后因经常洪水浸圩,于道光二年(1819)迁建至现圩址至今,初取名龙岗圩,后因圩边长有两棵大榕树,谐音更名为义(两)容(榕),故名义容。镇以驻地得名。

因该地盛产蜡树,名为“腊树窠”,取“腊树”二字,故名。

相传,明朝以前,此村地处青龙镇两端。元末明初,由于战争,青龙镇大部被毁。山西移民迁此定居后,该村不断发展扩大,遂取村名为龙华镇,习称龙华。因镇政府驻地龙华,故得名龙华镇。

因管辖区位于明光市西南部,故得名。

据清嘉庆《余杭县志》载:“临安便民仓在县东十里,今名其地曰仓前。”“仓前”之名距今已有873年历史,虽隶属关系和建置几经变迁,但一直沿用至今。

2398 2399 2400 2401 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