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别山村而命名。

“净潭”指清代此处一寺庙方丈法名;“乡”指行政区域名称。

此地位于嘉陵江边,江边有一座小山,山名为猪山,猪山上有塔名文峰塔,文峰之名便出自于此。

三十铺,原名黄沟铺。因距颍上县城三十华里得名。

因其境内有座洪林桥,相传洪林桥与明初为一木桥,后因朱元璋经此鼻血淋在桥上,称其为红淋桥,后演变为洪林桥,故得名。

因其管辖范围位于集贤路附近,故名。

“伊敏河”系蒙古语,意为“生命之河”,因伊敏河在政区东至南向北蜿蜒流过,故得名。

城西是汉语,意为城市的西边区域。

明朝永乐年间,江南移民黄姓一户来此定居,初来时只搭盖窝铺居住,得名黄家窝铺。明末迁出居民另立小黄铺,遂对应称为大黄铺。民国时改称大黄堡。

那佐,壮语 Nazsoj,“那 naz”指水田,“佐 soj”指砍伐。村址原是树林,经砍伐后,开荒造田,故名。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程、张、林、牛、郝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因此地柳树成林,格地成方,故名柳格。清末兴集,改称今名。

渊泉,其意是深水泉潭。渊泉镇是西汉渊泉县和清代渊泉县名的沿用。汉、魏、晋、清时期曾置渊泉县。1955年11月,安西县泉南街和泉北街合并成立渊泉镇。

该地名以地势命名,因该区域地势平坦,早先是一个堡,后来都围绕这个堡建立房屋,后发展成集镇,故名团堡。

传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经此,遣子路到两河汇口处问津,故得名子路河。明末清初成集,改称子路店。

传,大河地处南北、东西交通要道,当时有罗姓久居于此,有子名叫大河,在此开店兴业,为人乐善好施,好名远播,加之一条大河自西向东绕镇向南而过,故名大河。

以追思谢安之德,比之周代的召伯命名。东晋谢安在步邱筑埭以防湖水,民思其德,立庙祀之,称甘棠。比之召伯甘棠,名堤为邵伯埭。邵伯一作召伯(古代“邵”和“召”同音)。

清末民初发展为集贸镇,方里街原属作坊之地,后称坊里,后又被称作方里。因镇政府驻地方里村,故名方里镇。

蒙古族王成的后裔,于明初九重(今属淅川县)迁此建村,地处岗上,得名王岗。

2346 2347 2348 2349 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