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宋朝有一姓方的大户移民于此,并在此种地,繁衍世代。

“丁青”意为“大台地”。

“西湖”指西叉湖,“街道”为行政区划。

因原地称桐山乡,以凤栖梧桐,舜为凤凰化身而得名。

北宋时名“东林镇”[宋嘉泰《吴兴记》引北宋景德《吴兴统记》]。宋南渡后,聚商于东林,旧名“东商林”(即东双林村)。据自明永乐(1403-1424),东林衰,西林兴盛,才始称双林。即志载:“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二引《双林志》、光绪《双林镇志新补》、民国《双林镇志》卷一],合东林、西林为“双林”。

在该乡的集镇旁边有一个四丈见方的的泥潭,与沅江湘通,将谷壳倒入潭中可以从9千米的剪市镇的天台山下面流出来,故以潭而命名。

古代以河流之北为阳,河流之南为阴。耒阳位于耒水之北,故名。

“桓”表明县地为古渤海桓州驻地,“仁”表明怀想仁人的理念。

“玉泉”指泉水玉泉,“街道”是乡级行政区域的通称。

相传此地曾有个青龙头村,村里住着一位姓徐的采药老人。有一年瘟疫流行,看着乡亲们染病得不到医治,老人不顾年迈腿脚不便,硬是攀登上头甲山采药。他善良的心感动了仙女,仙女送给他一只可将泉水熬成药的银锅。老人用这口银锅解除了村里流行的瘟疫。但是银锅的妙用惊动了贪婪的恶霸,为躲避坏人的抢夺,老人被迫爬上山崖。然而坏人紧追不舍,老人只好呼唤着仙女纵身跳下崖底。不料银锅碎处涌出一股水柱,把坏人都冲进流溪河淹死。从此,流溪河畔日夜涌出清泉,这股可健身疗病的清泉就是从化温泉,得名“温泉”。

因当地劳动人民就利用煤炭炼焦、从三、四道沟的铁矿石炼铁制作犁铧等农具,故而得名。

卧龙寺,寺院名,因唐明皇、清康熙皇帝下榻而得名;街道,乡级行政区域。

原名跳石镇。境内圣灯山,古有云壑寺,相传建文帝曾云游于此,“圣登”习作“圣灯”,故名。

中和西镇,取清代商号名“中和西”而得名。

明洪武年间,山西屯留县先祖迁民于此,承山西屯留原村名屯里。后居者渐多,遂更名大屯,渐成集市,改称今名。

以境内景古城得名。

滴道之名源于滴道河。相传滴道境内山上积雪融化,水珠滴入河内,发出“滴嗒”声响之后口耳相传讹为“滴道”。

取自永远欢庆富强之意,故取名永庆。

2300 2301 2302 2303 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