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该地区在明末清初年间,以牛氏为主的八个措哇部落头目联合举办的赛马大会在此地举行,是八个头目共同商定的中心地带,“巴扎”是藏语,意为“中心地方”,故名。
是建在高台子山附近的乡镇。
托云,柯尔克孜语,意为富裕。
“吉布胡郎图”系蒙古语,意为宏伟壮观。故得名。
因位于鼓楼北巷的永安寺而得名。明《大同府志》卷4《寺观》载:永安寺在州治东北,元建。”据《大永安禅寺铭》记载,永安寺始建于金代,后火焚,元代永安军节度使高定捐资重修,延祐二年(1315)建正宗殿,明、清均有修建、现存建筑为二进院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山门、天王殿、传法宗殿、铁佛殿(已毁)。东西两侧建垛殿、配殿传法正宗殿为元代遗构,殿内现存明联画约169.45平方米。
原名三重堰,因境内三道堰坎连络相接而得名。清初成乡场,并设过铺。1927年建镇时,取革文鼎新之意命名“重新镇”。
因境内溪水汇入蒸水而得名。
明末,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张、武、魏三姓人家,各建一村,名张庄、武庄、魏庄,三村紧紧相连,不易区别,因张姓人多村大,三村合并称张庄。
因境内有一条河流,河流的旁边有一个大印石,别名大阳石,后人们就叫该河流为“大阳河”,故名。
为纪念花炮袓师李畋得名的镇。
原名普兴乡,名称来源于普兴场,取普遍兴旺之意。普兴场原名卧龙场,清道光年间因遭火灾烧毁后迁今址重建,因美好寓意而得名。
因地处原梅县南部,故名。
1958年9月设立七一公社(驻后集),1959年改城关公社,1982年12月改梁山镇,位于梁山县城区,在水泊梁山周围。后镇改街道为梁山街道。
明代已有村,为永宁卫军屯。明嘉靖十六年(1537)筑城堡,称刘斌堡屯堡,因而得名。
因长滩多沙,故名长沙。
“滩”,湖洲边因水急漩回淤积成平地;“桥”,架在水面便于通行的建筑物;“镇”,指行政区划。
以境内有访溪、汉溪、龙溪三溪涧发源地而得名。
根据原驻地蓝坊村而得名。北宋嘉祐年间蓝大成由高安城迁至此地教学馆而定居,并形成坊市,得名“蓝坊”。
热门文章
马岭镇
下马圈乡
芦岭镇
龙门乡
黑山镇
大黄集镇
城关镇
北门街道
跳蹬河街道
煎茶镇
沙土镇
邻玉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