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原驻地村庄名为三友村,此村最初只有三户人家,邻里友好,故得名。后驻地搬迁平里村,村庄地形平坦,故得名平里镇。

巴音布鲁克,蒙古语,意为富饶之泉。

大具最早叫大柜,因地形似一个盛满粮食的大柜,且物产极为丰富而名之。后将柜改为具。之所谓用“具”是取“柜”之音,目的是让人读之易懂上口,写之简便,不失其意而改为具。还因具字也酷似一个分为若干格的且有立脚的柜而改之,故名。

因境内有琅琊山,故得名。

相传很久以前,此地有杏树万株,春来杏花飘香数十里,故名杏花村。

据记载:“昔日此处南北过往客商较多,有人家在南河岸开设旅店”,遂名南河店。

曹庄南邻梁宝寺村,有一明代寺院名曰元明寺,后改称梁宝寺,系古汶邑坡南八大寺院之一,久负盛名。以往区、乡、社驻地虽在曹庄,而区划名称均以“梁宝寺”命名之,至今仍沿用。梁宝寺镇因镇政府驻地南邻梁宝寺村而得名。

因1956年莲溪、罗巷等8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并成1个高级农业合作社时,涂家初级农业合作社闻讯加入,谓“八加一”,故名。

“三林”为境内集镇名称,宋时隐士林乐耕及其后裔来此,繁衍成为大族,分居三庄(东林、中林、西林),合称三林庄,故名三林镇。

河台,一说是明末清初在距今址约500米的河平东有简易商店,后山洪将商店冲至今址,渐成集市,取名河抬,意为商店被水“抬来”。后因“抬”与“台”同音。遂称河台。二说是相传300多年前,有人在距圩镇现址500米处的河逢洞搭草棚经商。因1915年的一场山洪将草棚冲到今河台圩的地方,形成集市,后因“抬”与“台”同音,便成了河台。

相传山西季林村迁至此处,三苏阳村此有一山岗、名苏阳岗,因三村同居岗南向阳处故名苏阳,具本村居北,所以称为北苏阳村。因乡政府驻地北苏阳,故得名苏阳乡。

“二都”之名由来已久,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且从未变更。元以前二都为土司辖地,其名不可考。至元末二都为蒙泉土司夏氏辖地。洪武二年(1369年)夏氏降明,其后汉人日多,夏氏反意日甚。洪武二十三年,夏氏为官军所败,朝廷调汉军守御,迁其民于湘西。其后从江西、安徽迁汉人至,现二都汉人几乎全系江西祖籍(如石门易氏等)。明廷实行都司制,推行军屯制,二都、四都、军家桥等地名由此始。据《民国·石门县志校注》第103页所载“(丁)都块区乡沿革”部分所述“石门县在明以前分两乡二十四都,旧志不详其所始,殆以后都、保之

此地物产丰富,水源牧草较多,居住人口多,故名,藏语,意为“门户多、人丁兴旺”。

因境内石梅村内一座石山像马而得名。

水师驻扎的兵营。

因驻地得名。传水汶圩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由水汶寨梁姓人迁居始建,至咸丰年间(1851—1861)附近翰田平河街(清平河司治)被火烧,村民纷纷迁此建居开铺,渐成街圩;水汶寨则因境内有一泉,当地称泉为“水汶”,故名

该镇人民政府位于岭子村,故命名。

后汉年间袁绍死后,其遗孀沈氏夫人在此开茶馆,人称沈婆茶馆,尔后此地居民逐增为村,取“沈婆”为村名,后谐音演变为审坡。

2176 2177 2178 2179 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