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该地为官家屯兵养马之地,后张、孙姓迁来组成村庄,取名马栏庄,逐渐演变为马兰庄。

万寿路因北面不远处有一处明代的永安万寿塔,简称万寿塔,此地由塔而得名,街道因在此地区,故称万寿路街道。

很早以前,有一晏姓大户人家在此地修建房屋,修建的房屋很大,此外还有其他姓氏的人也在此修建房屋,形成了一个体量很大的湾子,并修建了上下庙宇,附近及外地人都经常到此地聚会、赶场,后因不同的行政区划调整得名晏家街道。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李姓人家在此开设过路店,后来逐渐发展成一个新的集市,取名李新店。

古代把水之北、山之南称“阳”。浦阳江也称暨水,旧主城区在暨水之北,故称暨阳。

营原为明朝肃藩朱瑛之牧地,于硷沟筑城名牧营;嘉靖二十五年(1546)秋,因旧牧营城墙倾圯,改建新城,故名新营。古城址周长1.5公里,遗迹尚存。

因位于乌苏里江马架子屯处,向西望为一片杨、柞、桦树林,故称西林子。

因为在巴州河道内,故得名巴州镇。

叶枝为纳西语,意为“起蛟(泥石流的俗称)的地方”。历史上此地曾发生过泥石流,故名。

大像山石窟为甘谷八景之一的悬崖大像,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 现存二十二个窟龛 ,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像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始设白碌乡,地名沿用至今。

因地处临夏市东南面,故起名东关街道。

大屯,原属蒙自县辖。据《续蒙自县志》记载:“清光绪十一年(1885)县防时,曾设“大屯汛”,设“镇标右营分防外委千总一员。步战守兵20名”,为军民屯垦之地,故名。

清朝初年,泊水下泄,居民建板闸蓄水泊称板湖,故名。

政府驻地在田庄村,因此得名。

相传从前由清渊县城(即清阳城)通往邱县的一条大路,从此处通过。由于地势低洼,建有一座桥。附近有三个村,按姓氏,分别称陈路桥、李路桥、刘路桥。取“路桥”两字得名路桥乡。

清代韩姓和尚重修洪福寺,俗称韩和尚寺,演称韩寺,故名。

"乌玛塘"意为"中心平川"。

214 215 216 217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