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名寒庄,明初村民韩信在此建桥,为表其功,改名韩庄。镇政府驻韩庄,故名。

  镇政府驻寨河,寨河(境内河流)古称柴水,因柴字后人作寨,名寨河,明代始形成寨河集,集以河名。

古时此地有个寺院,人们以寺为中心,村子建在寺北者称北寺,村子建在寺南者为南寺,该村建在寺南,故称南寺;1929年,人们为了买卖方便在此设立集市,改村名为南市。此镇以其政府驻地南市村村名表示镇名,即南市镇。

因境内建平村而得名。据《巫山县志》记载,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于此置建平郡,隋废,传说此地为建平郡治所在地,故名。

城关:地处在县城的城关地区,镇:乡级行政区。

意为富饶的甸子。驻地村白音他拉,在清朝乾隆年间,此区域由于地广人稀,灌草茂密、土产丰盛,奈曼王爷赐名为白音他拉。“苏木”乡级政区通名。

区域内有五一路,筑路时适逢五一劳动节。街道因路得名。

冬茅丛生,花白如絮似毛之含义。

寓意向阳而生。

遵义通黔西古驿道经过马蹄小街,因道边石头上有马蹄印迹,传为神马所踏,建马王庙祭祀,地名始称马蹄石,故名“马蹄”,后沿袭为镇名。

嘉禾,即美禾,茁壮之禾,硕大之禾,祥瑞之禾也。“嘉禾”,具有文化渊源,据《县志》记载,宋孝宗淳熙十二年,此地生嘉禾,以其中两株六穗进贡朝廷,御封“嘉禾”。

因位置得名。据记载,商相伊尹之母居住于伊河上游(今嵩县境内),并于此生下伊尹,故称伊河。伊河流贯全县,且境内有宋代理学家程伊川之墓,故名伊川。

因原桂东、桂西2乡合并得名。

古时境内原有大桥一座,清同治年间毁于兵乱,此后虽未重建此桥,但大桥这一地名却沿用至今。

据《城冢记》载:“燕赵分易水为界,筑三台城登降以耀武。故此赵称为三台。因镇政府驻三台得名三台镇。

因建区时驻地良庆镇而得。“良庆”指良庆圩,一说良庆圩建圩时姓“梁”的人先来此地交易,集市日渐兴起,遂称“梁兴”,集市兴起后各方百姓都来此地交易,贸易更为兴隆,远近闻名,后人便把“梁兴”改为“良庆”;二说古时此地曾闹过椿象虫灾,地方方言“良庆”指臭屁虫(椿象);三说良庆原名良杏,因原地多长野杏果得名,后方言同音改为良庆。

阿热勒托别,哈萨克语,意为两河之中的岛。

沿用境内“洪山庙”庙宇名。

2144 2145 2146 2147 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