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清时期该地一居民建房打基石时,发现泥土下有一天然圆形石窝,深三尺,直径八寸,且装满了水,故名。

清朝光绪年间,其地立有程氏贞节牌坊,故名。

因附近有一座高山,拔地而起,独立不倚,直插云端,其状如笔,便以山的形状而命名“笔山”。

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始有人迁居并逐渐成圩,处在白沙河边,故名。

清初建治前,地名已存在。历史上逢寅(虎)申(猴)赶场,因属相中寅属虎亦属猫,故史称虎场,为与县境内外的多个虎(猫)区别,又名大虎(猫)场。当地人习惯以猫代虎,故得名猫场。建镇时沿用“猫场”之名至今。

据传清嘉庆十五年(1810)修桥时雕刻于桥上的石龙得名。

因自然地理实体茅山而得名。

村民欢庆土改胜利,共勉加强新的合作,故取名新合。

明初,崔、王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重建新村,刘姓从山西洪洞县先入白佛头,后转迁此村。因植桑出名,村故称桑阿镇。镇以村名。

铜沛路为街道辖区内主要道路,是铜山县通往沛县的公路(铜沛公路)的城区段,得名铜沛路。

据查:南张村原名张村,明永乐年间,张、李、刘、王、郭、马、曹、齐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按姓氏分别建九个张村,1958年刘、马、曹、张四个张村合为南张村。

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姓苏的一户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创立基业。以姓氏取名,故称苏基。因镇政府驻苏基得名苏基镇。

传古时该村附近有条沟,春秋晚期,诸侯经常在这里大动干戈,故取村名“干戈沟”。孔子周游列国,途经干戈沟,摇头说道:“渴死不饮盗泉水,绕道不走干戈沟。”当地民众也觉得其名不雅,请孔子为本村取名,孔子说,曲阜人杰地灵,就取“曲阜”的“曲”字,改“干戈沟”为“曲沟”。自此之后,这沟附近的几个村庄统称“曲沟”。

因政府驻地处于沿沧河下游峡谷深沟处而得名。

由其前身望城乡而命名。

张姓临水居此,称“张溪”。因溪水绕镇,南宋时更名为“张渚”,明朝称张渚镇。

“阎良”一词来历目前尚无确切文献记载,说法不一,写法也有差异,最早见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临潼县志》,文中有“阎梁在县北七十里”的记载,其《县境图》在标注地名时,却为“颜良镇”。清康熙《临潼县志》中,镇名开始记作“阎良”。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地名因“颜良文丑”墓而得名。相传在民国时期,阎良城区东三里处,东广合村南有两个大冢,区境内传为三国时期大将颜良、文丑之墓,“颜良”因此而得名,而且,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知县史传远编纂的《临潼县志》的“临潼县疆域图中,也标注着“颜良镇”

下甲,原为下闸。因居新州府城下,为城关闸门,故名。清乾隆五年(1740)设乡时简写为下甲。

2123 2124 2125 2126 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