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陈店子,清中期冉姓来此定居,建有泰山庙,改今名。

三灶榄坑村附近岛岸有一块约1平方米大的礁石,礁石被海水侵蚀成三个凹口,状如三个灶坑。明弘治年间,有外来人常在这块石上烧柴做饭,久而久之,被人们称为“三灶岛”,因三灶镇所在地位于三灶岛,故名。

因濒临汾河而得名。

因境内尧化门,得名。

此处意指纪念张飞;又指当地张公桥。据传,三国时期,张飞路过此地赶往汉昌县(今巴中市巴州区),因此地没有桥,无法通行。便命人砍树搭桥,后当地百姓称此桥为张公桥,后逐渐在此兴场,得名张公场。因镇政府驻地于张公场附近得名。

原名哈朴塔瑶则(蒙语,意为未开发的荒地),简称瑶则,后逐渐形成集镇得名瑶镇乡。2004年由于开发建设,行政中心搬迁,改瑶镇乡为锦界镇。

境内居民多从湖内迁来,聚居在东平湖一级湖沿岸。

设县时,境内东有济尔哈朗图行宫,蒙语意为安乐所,其地水泉甘美,庶草丰芜;西有阿穆呼朗图行宫,蒙语意为康宁。取二行宫“丰芜康宁”之意,定县名为“丰宁”。

其名称有两种说法:一说境内因杨家坊通往毛背村的一座小石拱桥名叫兴桥而得名。二为清光绪年间,由乡民募捐于良源村500米处修一座“义兴桥”,此桥当时为吉安通往萍乡、湖南等地要道。义兴桥为该镇所辖,故借以为名,取名兴桥镇。

曾田原名“山田”,又名“珊田”,因山高岭峻而得名;也有说因曾田墟有“铁墩套排”而得名。明朝永乐年间始改名“曾田”。

因地势北高南低得名。

因街道办所在地是在原明田寨附近而得名。

位于城区东部,有借“东风”“跃进”之意。

克利原名刻里,系蒙古语“呼和黑勒”演变而来,意为蓝色的林子。

明代文学家兵部侍郎王世贞《文峰塔记》中说:“此僧在少林寺从师披剃,命名日镇存,把钵维扬,至南关之外福田庵结夏,有感于阿育王事,发希有想,拟创宝塔……”塔建成后,当时中丞邵御史闻而喜之,题名“文峰塔”,文峰街道得名于此。

因街道驻地位于甘肃省核工业212地质大队得名。

因相传该地是长江的西海口,由长江与皖河冲积形成的绿洲——海口州、小洲(又称金洲)、官洲(又称银洲),海口洲面积最大,故名。

斛兴街道寓意罗甸兴旺发达。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