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处铁路新村西部,故名。

约在唐宋之前,冲口地区还是古海湾头,地处东西北三江下游的汇合处,大量泥沙冲刷围聚礁石,形成沙丘台地。因地理环境极适合打鱼人的谋生,逐渐形成村落,称冲口,故名。

取其“永远和平”之意而得名。

又名白泥湾,因境内有南箐沟得名。

明永乐二年(1404),有几户朱姓人家从江西迁居此地,开铺设店,逐渐形成集市,故名朱家铺镇。

横龙,因镇区中部有泸水河若蛟龙穿越、南部山脉若巨龙横卧,故名。

榆林城有红山、驼峰山、黑山(大墩梁)三座山,因“黑”与“青”颜色相近,故将黑山雅化为青山,得青山路。街道以路命名,得名青山路街道。

“乌拉特”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乌拉”系蒙古语“乌仁”的转音,意为“巧”,后缀“特”表示“多”,全意为“很多的能工巧匠”。后旗是按所辖区域自东向西分为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

阿尕什敖包,蒙古语,木头敖包之意。

有关内汉族人来到蒿桑河西岸落户而形成的村落,因村边有一座辽代白塔而得名。

“硕督”意为“险岔口”。

东场圩原称东村,传其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因其东面合浦县西场镇有个西场圩,人们便相应改东村为东场村。1958 年后逐渐发展成圩,故名东场圩。

因境内公道桥而得名。境域原有僧道桥,1931年募捐重建,改名公道桥,镇因桥而得名。

因地处构溪河与嘉陵江汇合处,清初曾于此设关,得名“河溪”。置乡时因驻地在河溪关,故名。

因此处满山皆是竹林而得名,原名界竹口、爱竹口,后取驻地溪边有一眼温泉,人民希望共同富裕之意。

“木里图”,系蒙古语,意为有蛤蟆之地。

因立县时辖内乐安乡名而升为县名得称,寓民乐国安之意。

藏语,意为“关口”。以原乡驻呷巴村而得名。

1856 1857 1858 1859 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