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境内有有一黄土山岭,故而得名。

“长所”意为“湖岸边”。

地处柳溪入资水口东侧有一平地,故名东坪。

小河街道以其辖区内运河支流“小河”而得名。“小河”是大运河北侧一支流,又称西塘河,因其河面狭窄,历史悠久,一直惯称小河,后发展为区域名。

古牧地,蒙古语,意为沟渠交错的地方。

洋桥初名阳桥,1921 年在圩的北面建一座西洋式钢筋水泥桥后易名。

周威烈王十八年(前408),韩景候将韩国都城自平阳迁至阳翟(今禹州)。周烈王元年(前375)韩哀侯灭郑,将国都自阳翟迁新郑,烈王六年(前370)韩懿侯复将国都迁回阳翟,故名。

根据辖区自然地理实体命名。

杨梅圩,因旧时的圩市旁有几株杨梅树,故得名杨梅圩,后置行政区,以之为名。

清末称会发恒,是张姓烧锅商号名称,而后演变为会发。

因位于通渭县西南,距通渭县城有“十华里”并是川区地带,故而得名。

明末至清顺治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往密县的有五大家族,即孙氏、刘氏、吴氏、来氏、张氏。其中孙氏最为富裕,有田地数百亩,刘氏和吴氏较为殷实。后来,五大户商议成立一处集市进行商品贸易,刘氏和孙氏各有生意,孙氏先祖占据来集镇北两处古宅,刘氏在集东头建了一座文昌阁,张氏先祖在西头建了一座戏楼,吴氏祖先开粮油店,只有来氏先祖贫穷,在街上做点小买卖生意。以孙氏先祖为首的五户商议,称来氏街为来集,意为前来赶集,后谐称来集。

中心村西北部有一大片杨树林。

象征苦尽甘来,百姓能过上富足的生活。甘亭史上叫“干坑”,所处地理位置四周都高,看上去就像一个大水坑,但坑内从不积水,后为美化环境建一风水亭,将“坑”改为“亭”,将“干”改为“甘”,遂成“甘亭”。

驻地在原大庆路。

因所在行政区域及工作职能而得名。

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窦公集”。相传因隋唐之交时,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曾在此屯兵,有惠于民而得名窦公,后以谐音演为豆公。

传说天马下凡时,在此留下印记,后得名马蹄,该乡居民多为藏族同胞,因此得名。

1847 1848 1849 1850 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