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为藏语“华尔吉”的音译,意为“荣华快乐”,引申为“文明的乐园”。

相传宋时,左布津在朝为官,因触犯皇上被满门抄斩。后周姓人住此,为纪念左布津而取名左村,后讹传成佐村。

罗坑之名最早见于南宋文献,其含义有两说。一说是因境内中部有罗山,山有坑水外流而得名。另一说是因曾为罗姓所居而得名。设镇时沿用此名。

因塔头圩而得名,圩紧靠五经富水边,俗称大头埠,方言谐音塔头埠,今称塔头圩。

侗语“独”与汉语“独”音似,借用汉字“独”,又因“峒”为清时基层行政建制,侗语地名多以“峒”作通名,故名。

以古地名得名。这里古称仙岩,钱镠麾下的战将东越招讨使、后任兵部尚书的楼晋(852~950),从义乌迁居居于此,名曰楼家塔,即今之楼塔。

因地处屯兰河中下游而得名。

瓦洛,彝语,意为悬崖下的沟壑。

该地位于淮阳区、鹿邑县、柘城县、太康县四县区交界处,有公路直通四县(区)县城,故名。

以川坝较长而得名。

巴什罕是由蒙语“保日罕”的近似音而得名的乡镇。

双桥,指原有虹桥区和翠桥区。

明正德年间(1506~1521),白驹场陈、董等姓灶户迁此置灶。按盐场建置,场下设团,团下分灶。后来此为草堰场四团之西团,故名。

“镇江寺”一释为在古代此地常受水害,百姓就在此地设寺庙,寺名以吉祥词语冠之,以示祈望之意;又释为“镇守江防”之意。

古为弁山南麓重要河埠之一,居民杨姓为多,因以为名。

宋代,福建建阳董、游二姓迁入,分别称游姓董家、董姓游家,后取会合在一起团结友好之意改为董团。

此镇有河横贯东西,河称"沥",故称横沥,在此设镇,故名。

清同治四年(1865),清政府派兵在这里扎营驻军,得名营盘。因政府驻地营盘街,故而得名营盘镇。

1814 1815 1816 1817 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