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里镇原名“烂泥”,后弃“烂泥”而用兰里。

因地处四会市城区东部,故名。

因陇海铁路为人民群众带来便利以及区域内居民皆是陇海铁路两侧常驻居民,故名。

百朋街又称百朋圩,其专名百朋是是壮语Bakyongz的音译转写,“百bak”意为口,“朋byongz”指水潭、水坑。因街圩南面原有许多水潭、水坑,街圩建在一深水潭的口边,故名。

相传南宋建炎年间开市之日正值“夏至”日,因此而得名为值夏。

因机关所靠近道路名称(海河路,后更名黄河路)而得名。

巴城被巴河自然划分为江北、江南,辖区位于巴河北部,故名。

1948年置县,因县政府驻西峡口镇而得名。西峡口镇地处南阳西部老鹳河渲泻的峡口之内,以此得名。

萨依巴格,维吾尔语,意为戈壁滩上的果园。

地处古河道冲积地段,水土流失,段内现浮板木筏之状,故名“浮槎”。

因自然形成一个土墩,很早前住有姓叶的人家,故得名。

此地自古为商品集散地。明时即名新集,后与彭家庄、李家庄、廉家庄、廉官店、王家庄4村合并,改“新”为“辛”,名为“辛集”。

镇政府驻地在金水河流旁的金水河村,故名。

“逊”字源于原逊河县。逊河县因逊河得名。逊河,旧称逊别拉河,“逊别拉”系满语,“逊”为奶浆之意,“别拉”为河,全意奶河。“克”字源于原奇克县。奇克县因境内奇克山(现名奇克东山)得名。奇克东山旧称奇克勒山,后转音为奇克特山,后简化为奇克山,后因位于奇克镇以东改为奇克东山。最初“奇克勒”系满语,“薪屋“之意,全意为柴山。逊河县、奇克县合并称为逊克县。

有“心向红旗,党群共建”之意。

传说旧时广东才子宋湘在此造船设置渡口,百姓过渡可免费,客家话“免费”亦称“白”,故名。亦有一传说,该地渡口旁有一白色墓地,村民称渡口为“白墓前”,后来人们避讳“墓”字,改名为“白渡”。

孙口,原名因姓氏得名丁庄(丁那里)。明代,丁氏、王氏、沈氏三姓散居于此黄河岸边,渐成村落,分称为丁庄(丁那里)、王功图、沈庄,后因黄河侵蚀,村落落河,王、沈姓外迁或搬至丁庄。村东有一村庄,原名孙家庄,是明代孙氏先祖迁此所建,后村东设渡口,易名孙家口。因人员聚集,渐成集市,称为孙口集。后因黄河淤泛,集市迁至丁庄,仍名“孙口集”,故丁庄被称为了“孙口”。后又因公社革委会、乡、镇政府驻此,依次得名孙口公社、孙口乡、孙口镇。

“大武”系藏语译音,意为丢失马匹的地方。相传果洛三弟兄迁徙至大武滩时,丢失了骏马,遂在此驻足,因而得名。

1802 1803 1804 1805 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