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驻地(白桑村)故名。相传明代曾于此驻官兵,策应把守关隘白云口,故名。

据传,明鲁王曾在此屯兵操练,牛氏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 迁此后,取村名军屯。

“余杭”系越语地名。据东汉《越绝书》:“越人谓盐为余”同类地名还有余姚、余暨(今萧山)等,都是与盐有关的越语地名。古称“禹杭”。东晋到南朝宋时之间,有人对余杭在地名解释上进行了汉化。唐《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转引《吴兴记》云:“秦始皇三十七年,将上会稽,涂出此地,因立为县,舍舟航于此,仍以为名。”咸淳《临安志》卷十六:“《郡国志》《寰宇记》、皇朝《郡县志》皆云:杭因禹得名,且谓山顶有石穴,相传禹维舟处。又谓:本禹杭,俗讹禹为余。”

陶村,传说周敬王时期当地以制陶而出名,名曰陶山,故名陶村。春秋末年陶朱公范蠡流寓河东,卒葬于此而得名。

原是一块开阔坪地,其中居民为雷姓。

因境内有山名房山,故名。

清雍正年间,因有黄、于、梁三姓人家首居在此,故命名为三家。因镇政府驻三家得名三家镇。

驻地原设河东岸,故名“东岸”。

藏语,意为“县城之最北端”。

因域内奇峰场得名。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建场,以处丘陵脊部名骑峰场,清末易今名。

因该街道形状似鹰,环抱着蓬江市区,故名“环市街道”。

扎窝镇藏语翻译为集中团结居住在一个地方。

意即村前有一大水塘。

宾居源于白语,意谓“产盐或易盐之地”。“宾”白语“盐”的意思,“居”为地方。“宾居”之名,最早见唐咸通四年(863)樊绰《蛮书》,唐为越析诏驻地,麽些蛮(纳西族先民)部落,公元738年,南诏统一,部落迁往丽江,外籍客商至此安居,故名。

以原岩泉村得名,村北倚山有桃花岭,山势轩昂,飞泉如练,故名岩泉。

清乾隆年间,此处因柳树成林名柳林村,镇以村名。

“海州之往青州 ,途中有驿站 ,往来人名之海青。”,故名海青村。因古代驿站得名海青镇。

“英巴扎”维吾尔语,意为“新市场”。

166 167 168 169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