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二年(1404),晏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得名晏家屯。因镇政府驻地为晏家屯,得名晏家屯镇。

大方,古名白乍戈。大方得名于明,源于筑城守将方国安姓氏。

据康熙《石埭县志》记载,西汉初年,此地名古里,东晋江州刺史桂智览自幽州迁居于此,改称仁里。又传“仁里”语出《论语.里仁》“里仁为美”。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后称风俗淳美的乡里为仁里,故名。

该地区山脉支脉峰峦起伏。

金兰山,原名金泉山,因山上有长年不绝的清泉而得名。后因盛产兰花,每逢三月,遍地金黄,更名为金兰山。

王集始名于明末清初年间。传说,明朝时有一孙姓人家从山西喜鹊窝牵来此地落户,当时他发现东来西往长途贩运的商人经常路过这里,就主动在路边搭起一处茶棚,以卖茶水为业。后在多数路人要求下,他又做起了小吃生意。随着生意兴旺,因家庭人手少,孙姓主人又收留了两名逃荒至此地的王姓弟兄俩为徒。三年后,王姓弟兄俩跟随孙姓师傅学会了手艺,积攒了工钱,也分别成家立业,就在此地长期定居。后来,这里逐渐形成了小集市。因王姓人口远远多于孙姓人口,那些在小集市上卖蔬菜、食品、小吃、农用工具的摊点,均以王姓居多,管理集市的也是王

据旧志载:“盖承开皇之后,海内富饶,四方无事,此地无兵马之灾。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比较安定,故取静乐之名”。寓意安静快乐生活。

五大连池,因火山喷发,岩浆阻断了白河,形成五个汐水相连的火山堰塞湖。

因明洪武十年(1381)设长安驿,相传东晋时有长安人氏避乱来此落籍,因称长安。后几经改乡和镇,于2004年撤销长安镇,设立长安街道而得。

据查解放前文献记载:库尔勒县西有地名库尔楚,维吾尔语读音“车尔赤”。据传这里是驿站,维吾尔族人在此开店,解决过往行人食宿问题。“车尔赤”维吾尔语,喝茶之意。

因居青海湖以西故名。

明初建圩,因圩后山冈上有一条突起的石埂,形如城墙得名。

明朝时修塘堰于此地,隆庆《岳州府志》称麻塘。因此而得名。

据《山阳县志》记载,公元560年就有了平桥的称谓,平桥名称的来历有两种传说:其一,古有平桥河的说法,淮水与江苏与该桥相平,故称之为平桥。其二,里下河地区,溪河之水通大海。人们在溪河源头为此建起一座拱形桥,预意”海晏河清升太平“,叫太平桥,后称之为平桥。

移民刘普定居后生二个儿子而得名。

据《三秦记》记载:太乙山上长安东南八十里太乙古观,中有太乙元君湫池。西汉武帝元封二年祭祀太乙神于此,建太乙宫。《西安府志》亦有记载。由此可知,太乙宫得名于西汉武帝祭祀太乙神筑太乙宫。

以河流名称和所处方位综合命名。因处汉水武汉河段南部,故名汉南。“汉”指汉水;“南”指此处指汉水武汉河段南方。

托喀依,维吾尔语,意为“自然牧点,荒滩”。

1647 1648 1649 1650 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