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子有秃山子、土山子、独山、黑山、一字岭等多种称谓,其名称来源于独山。独山东西走向呈一字形,西临奎屯河的深切河谷,不与其他山体相连,独立于戈壁中,故得名独山。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称为“玛依塔克”和“玛依套”,“玛依”意为“油”。“塔克”、“套”意为“山”。在当地少数民族语中为“油山”之意。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置姜州,属州治。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废,后沿称姜州。

历史上此处曾有较大较多的军事活动。该地有古战场堡墙遗址,遂称为下堡。

东汉时凿井采卤,以井置名“大公井”,明嘉靖年间,因公井地区生产的盐质纯味佳而成为贡品,公井之名便被“贡井”取代。

因明清时此地西头有一棵古老丁香树,往来客商均在树下歇息、饮茶,久之逐渐发展成为集镇,故而得名丁香树,后人简称为丁香。

日都迪萨,彝语,意为水草丰茂的草场。此处是火把节的发源地。

以大水溪下游而得名下溪。侗族,为民族名称;乡,行政区划单位。

此地境内有两条河流。

栗子湾场,因其地处栗子湾。

政府驻地东营坊村的乡。寓意碱厂重镇东面的营坊。

因原为长沟河区,在乡镇机构改革时,将原长沟河区所辖范围,改设为长沟河镇,为长沟河镇的乡级行政区域。

先有杨姓居住杨家埝,而村中还有郭姓居住,故得名“杨郭”。因村内杨姓无后人,遂将“杨”字写为“阳”。后发展为附近的中心集镇,得名阳郭镇。

根据兵团团场统编番号,以团场为单位编排的数字作名称。团部驻地克孜勒乌英克,哈萨克语意为“红色的柳树”。

“新村”意为新建的村庄,故名。

以李珍烈士命名。

辽金时期建村,东文山、西武山二村原为一村,名武山村。《涞水县志》载,因四山周围如列剑戟,故名武山,据说,清雍正年间,有皇差路过该村,观察村庄居住地形时示意:东为文、西为武。从此即划为东文山、西武山两个村。因镇政府驻东文山得名东文山镇。

塔什库尔干,维吾尔语,意为“石头城堡”。

明清彰德府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做为中轴线的南北大街,与东西大街将老城划分为四个大小不同的区域。于是,直通北门大街称为北大街。

1612 1613 1614 1615 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