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辖区内有白沙圩,故名。

罗汉松,别名土衫,罗汉松科,属常绿针叶乔木。

此地古称临源村,春秋霸王之一的晋文公去秦经过此地,习称到贤。邑人清翰林院检讨李因笃《邑里绝句》咏其事云“重耳驱车虎视偏,从亡诸佐复森然;渭阳曾别秦公子,村镇佳名纪到贤”,据传镇内曾建有晋文公祠(今无)。

《桥西区志》中记载,相传郭字即“锅”,此地原为古代军队安锅起灶之处,根据村庄方位和村落大小得名南大郭。因镇政府驻南大郭村,故得名南大郭镇。

“尚卡”意为“桥头”。

相传春秋时期管仲、鲍叔牙在横山下设墩分金而得名“横金”,后以谐音改“横泾”。

乡政府驻地五大堡,乡以驻地得名。五大堡,昔名玉船,地形像船得名。乾隆初年(1736~1756)玉船村人为寻求神灵庇祐,与西川、石记岱、黄坪、北坑五村在村南建立社庙,村名亦更称“五社堡”,后改成五大堡。

相传昔有陕西巨商乔某曾在此开设钱庄,名乔庄。因境内昔日乔庄而得名。

沙县地名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取自闽江上游三大支流之一沙溪得名。东晋南平县以南的沙溪流域两岸,只有南乡沙源地设置戍堡,谓之沙戍,后演变为沙县。二说“县多沙洲”,《福建郡县释名》载曰:沙县因“县多沙洲”而得名。因县治在沙溪河北岸(古人云:“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别名沙阳。取“沙溪”“沙源地”“沙戍”之“沙”字,用于县名。传说沙溪城关河段有一“虬”,故简称虬。

“城山”,山名,位于城山镇政府驻地东面;“镇”,指经省、自自治区、直辖市批准成立的镇,是县和县级以下的行政区划单位,与乡同级,都属于乡科级。城山镇指经省、自自治区、直辖市批准成立的以行政区内“城山”,山名命名的乡科级行政区划单位。

“里潭”指里潭集镇,“乡” 指行政区域名称。

“株林”,即株木(楠木)“株林河市”店铺林峦,“镇”,城市四级行政区域。

辖区内有一尊北魏时期的石人像而得名。

据查,立村前有蒙民放牧牲畜,名叫沙拉胡洞(蒙语:沙拉为草地,胡洞为井,意即水草丰茂之地)。1919年开始建立教堂,名为“公记堂”。后当地大权由天主教的四个会长掌握,故取公记堂的“公”字,会长的”会”字,将改沙拉胡洞改为公会。因镇政府驻公会得名公会镇。

相传清朝建场时,旦、王二姓为建场之事聚众斗殴,打过通街。同时,因地处垭口,县派员协调,定名打通垭。

清乾隆时期和民国时期曾修土坝堵塞洪水倒流,因靠近王家寨而称王家坝。

清光绪年间,陕西回民在此开渠垦田,引开都河水。因渠排序第五,故而得名。

因此坪东北面有一巨石,形同牛牯状,故名“牛牯坪”,因此得名。后修公路,石牛已被炸毁。

1590 1591 1592 1593 1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