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北部有一座独立于平原的孤山,状如盖。元《一统志》云:“相传神禹曾驻于此”。因大禹为夏后氏首领,故称此山为“大禹峰”“夏驾山”“夏盖山”。史书多称夏盖山。夏盖山以北地域简称盖北。盖北早年为无人居住的海涂,清代后期有人围垦种植定居,1950年成立盖北乡,2001年撤乡设镇后沿用盖北一名。

新圩,即新的圩场,因原圩场偏僻不便,1917年迁此新建,故名。

因境内有狮子、龙船、雾茫、牙山、大甲五座大山得名。

1960年铁人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参加大庆石油会战打下第一口井,中国有了自己的石油,解放了石油短缺的制约,故由此命名为解放。

因北宋熙宁四年(1071)置陇阳堡而得名。

因地处通川城区主干道朝阳路两侧,故名。

石湖,满语为猫头鹰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在永安河的一上游有一个小湖泊,湖的边缘一直到湖底为一整块岩石构成,湖水的日益冲刷而岩石不改其宗,反而愈加坚固和干净,百姓们称之为铜帮铁底,胡而得名“石湖。”

因此地野鸭成群,故而得名。

隆化,北齐后主高纬的年号。北齐隆化元年,周武帝宇文邕取沧州,置镇于此,以御齐师,故名隆化。据史料记载,一方面,隆化一词在当时是指敦厚的社会风气,以隆化为名,寄托了周武帝美好的愿望;另一方面,隆化作为咽喉重地,在消灭北齐时而发生了重要作用,周武帝为了让臣民永远记住战斗的残酷,记住北齐这个强大的敌人,便以北齐隆化元年这一年号命名。因镇政府驻此村,故得名。

清朝光绪年间,河北承德人,于长江在此开荒立屯。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王、杜二姓结伴永平府迁安县迁此立庄。租种旗人土地谋生,时盖两间平方居住,遂取村名平房子。后俗称为平方子。

可乐系彝语“柯洛”的音译,意为人口集中的都市中心。

元朝,姜姓居此,依姓氏取村名姜家村。明永乐年间,刘、王、蔡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安居,沿用旧名。后该村刘锡儒一子外出谋生,多年未归,老人盼子心切,常依闾相望,数年如一日,村民有感,故得村名望子村。民国初年,演为旺村。

该镇由翠云乡更名,因乡政府驻地为原六顺县政府旧址,故名。“六顺”来源于布朗语“六困”,“困”是大寨子之意,“六困”就是六个大寨子。

“架科底”为怒语、傈僳语混合语,怒语中“架科”是地势较低的凹地的意思,傈僳语中“底”意为小平地。因该地为一小平地,故而得名。

因茫溪河、月波河、南河三条河流在此交汇而得名。

夏为肥阳城。《城冢记》记载:“禹治洪水时,在肥泽之阳筑城,名肥阳城”。《寰宇记》记载:“肥阳城在雍丘(今杞县)东北20里。汉高祖赐名西肥”。据《民国八年杞县志采访册》记:“圣寿寺在西寨东北角,旧有古庙数间,汉高祖闲游宿此,五老进肥羊,汉高祖封为五肥。东肥苍头、西肥西寨、南肥夏寨、北肥黄土岗、中肥圣寿寺”。明初称西肥寨,后简称西寨。

因境内有白沙、红沙两条古街,故名“双沙”。

1566 1567 1568 1569 1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