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村东曾有一棵大榆树。嘉靖十六年(1537)加筑围墙垛口,称大榆树堡,后简称今名。

白马又名白马驿。传为唐宋驿站,该驿站所饲养的马均为白色,故名。

因辖内有良垌村而得名。“良垌”取良田沃土之意,故名。

“康巴什”系蒙古语“哈巴格希”的变音,“巴格希”意为“老师”。相传此地有位英雄名叫“哈亚”,同时也是一位老师,故名。

据《嘉靖彰德府志》卷八节二十五页村名记载,宋时称白璧。相传,从前这里有座白玉堂庙,墙壁均为白色,故得村名“白璧”。

北宋时,此地为运粮河渡口,田姓船夫在此摆渡为生,得名田家口,简称田口。乡政府驻田口村,故名。

因贾姓人氏居住在河边,故称贾家河,现简称贾河。

因地处裕河流域得名,人们沿河居住形成村落,故称裕河镇。

今庵埠镇名来自旧庵埠寨,因建寨前地处集市,旁有庵寺而得名。

镇人民政府驻石岩头社区,相传明末,唐姓人家集居于境内小河边一岩石上方,故得其名石岩头。

普天同庆,满心欢喜的意思。

以彝语“偏麻”(意为婶娘的封地)谐音得名。

相传此地田垅乌鸦云集,得名老鸦田,后谐音为鸭田。

因地处金河东岸而得名,“金河”系鄂温克语“犴的里脊肉”之意,故得名。

“木拉”为藏语“洛拉”谐音,意为物产丰富。沿无量河而上,依次是下木拉、中木拉和上木拉,统称为木拉河谷。该地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盛产青稞、小麦、豌豆、胡豆,另外还产洋芋、萝卜和园根等,时令蔬菜种类繁多,当地人把木拉河谷这片沃土称之为“理塘的江南”。

因早先四方客商往来与此,无处居住,当地群众便以窑洞开设旅店,称窑店。又因镇政府驻窑店村,故名窑店镇。

保亭,由黎语汉音近译而称,保(同宝、毛近音)意为“宗族”,亭(与丁、定近音)意为“依靠、聚居”。现七仙岭东侧仍有“毛定”原地名。因有些“毛定”宗族势力不断扩大,一部分人择优迁居现县城址,聚居地后成市集,官府译名“宝亭市”。后因繁体“宝”子笔画繁多,书写繁难,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官府在此地立一“奉府道禁牌”,刻“保”字同音借代,故“保亭”之名通用至今。

杆石桥距今已有400年历史,最初形态为石拱桥,原名“旱石桥”,桥长13.2米,宽2.1米,高5.5米,桥栏杆上有三个虎头。这座石桥位于西圩壕上,东连文化西路、西青龙街、永长街,西接经七路。杆石桥以东就是围子墙,这里还曾设有城门永绥门,使桥梁变成连接城内与商埠的重要通道之一,因“旱石桥”就在“永绥门”外,因此也称其为“永绥桥”,明崇祯十三年(1640)《历城县志·建置考》载:“旱石桥跨锦缠沟,嘉靖元年重修。”旱石桥后又谐音成杆石桥,是该区域重要地标,因历史悠久且被居民熟知,。街道成立时便以此命名。

1553 1554 1555 1556 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