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界内钰华街而命名。

相传元末宋、谢二位立村。清朝以前于此设置驿站,原为莒县辖地,距莒县城四十华里,故名“四十里堡”。1936年《重修莒志·舆地》载有“四十里堡”之名。镇政府驻地为该村,故命名为“四十里堡镇”。

因在海港区城区东部故命名东环路。

民间传说,元朝时,榆中北山地区遍布森林和草木,蒙古牧民到此定居后,以该地为中心,建立了两个火葬场,葬大人的称大化场,葬小孩的称小化场。明末清初森林遭到破坏,牧民无法生存只好游牧到他地。此后汉民迁居此地,开垦荒地,以农业为生,残存的丛林草地,每到春夏,山花开放,景色宜人,居民为了吉祥平安,按地形将大化场,小化场分别转音为上花岔和下花岔,因此命名为上花岔乡,至今未变。

一二七团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团场统编番号。团部驻地苏兴滩,清同治(1862)年间,此地称宿星滩。195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第九军步兵第二十五师第七十四团一营来此垦荒,教导员杨新三勘察后说:“这么肥沃的土地不能让它再沉睡了,我们要唤醒它为人民造福,要把宿星滩变为苏兴滩。”

传有洪姓人家官道旁搭葡萄架摆摊卖茶水,生意兴隆,而过往客商行人大多以官道旁的标志物葡萄架为名,久而久之,此地被称为葡萄架。

云岩河流经此处,受丘峁阻隔,河水由北向南扩张,形成一道冲积层很厚的弓形湾,故名南泥湾。

消泗:消泗沟,自然集镇名称;乡:行政区域。

因境内有一岩壁上刻有大小佛像千余尊得名“千佛岩”。镇政府驻千佛岩附近得名。

同乐,即万民同乐之意。

板桥地名源于板桥河,板桥河发源于县东南部丘陵地带,东北向经老板桥集北流入花园湖。最初因河上东西结木为浮桥渡水,故称板桥河。清《凤阳县续志》卷三《市集》有载:“板桥,在临淮东乡十里,旧以木渡。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邑宰许公率耆老李怀、朱彪、僧人静某创建石桥,阅三岁而成。凡五孔十八弓,仍名板桥,以昭公德。旧无居人,兵燹后归民萃聚,遂成市焉。”1933年再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板桥集“在安徽凤阳县东三十余里,塔山、鹿湖之间,一小村也。津浦铁路经之”。其实,民国2年,津浦铁路在板桥集南面建

东环路为环绕市区东部的环形路,故名。街道因路得名。

因街道办事处驻地南台,故而得名南台街道。雍正九年(1731),县知府和城关市民在此筑有祭祀天、地和处理其他大事的土台子,《镇雄州志》载名“南坛”,民称“南台”。

以乡政府驻地俞源村得名。

草坪街昔日为长满荒草的一块平地,故名。

因纪念谢松涛烈士,得名。谢松涛,新中国成立初期被土匪杀害的烈士。

传说当时余姓分居南阳(今养塘坞)和此地两处,宅基次于南阳而名少阳。因政府驻地少阳得名少阳乡。

“东城”意指城区东部所辖范围;“街道办事处”为利川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1537 1538 1539 1540 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