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上蔡县令杜诗为根除上蔡县城东部水患,在五龙乡域开发五条河流疏导,五条河如五条龙贯穿五龙全境,故名。

因驻地场镇有座古庙“金龙寺”而得名。

犹如一颗“明珠",故而命名。

因当地长有两棵枫树,初名枫树镇,“丰”与“枫”同音,为取吉祥之意,取“吉利”的“利”,故名。

因该地建场时,上半街属于潼川府,下半街属于射洪县,地跨射洪、潼川两地,故从两地各取一字,名之潼射场,后专名沿用至今。

“甘孜”,藏语意为“洁白美丽的地方”。据传清康熙元年(1662)五世达赖派弟子霍曲吉昂翁彭措到霍尔地区建十三座黄教寺庙,其中一座寺庙就建在有白色石头的地基上,故名甘孜。

“勺窝”为古彝语音译,有大木的箐的下方,即杉木箐的下方或箐脚之义。

因政府驻地公兴场得名。相传,在清末,有三姓家族互相争夺,在土主庙对面导子梁建房开市,取名公兴场。

石场明代名板山(因有岩如板直立),设板山营。清康熙初年成集,相传地盘和原有店铺客栈,皆是仡佬(当时文字和口语都叫“革老”)族石家资产。石家无后人,场得名为有纪念之意,先叫“石革老”,开场后,逢场期都很热闹,交易旺盛,即取与老近音的“闹”字更名为“石革闹”。1927年建镇,取“激浊扬清”之意而名激扬镇。1943年名“石革闹场”,后简称“石场”。

据《简州志》载,场镇东南约一华里处,有一山叫“鸡公山”,山腰有一山洞,不甚深阔,内悬石包似钟,取名“石钟”。

相传,在数百年前,在某地(今周至县厚畛子乡老县城村)掘土时挖出两尊石佛像,遂将此地称为佛爷坪,后简化为“佛坪”。清道光五年(1825),清政府为了加强对开凿于汉魏时代、穿越秦岭天险的傥骆古道的管理,在此筑城建署,创建了佛坪厅。1913年,改厅为县。1925年,县城由北南迁,“佛坪”就成了秦岭以南一个县的名称沿用下来。

小溪与主流汇合通称为“浦”而得名。故取名为“浦口”。

因所处位置早上可望见旭日东升,故名。

傣语中景指城,福指席草,景福意为席草城,故名。

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方向有一座向三面延伸的小山峰,形似香鼎,明代邑人在顶部建了玉皇阁,取名“金鼎寺”。1940年12月,以此寺庙名命为街名,现通写为金顶。政府驻地金顶街,故名金顶街道。

恰尔巴格,系维吾尔语,意为:御花园或风景优美之地。

取意为高级社像灯塔一样照亮了翻身农民前进的金光大道。街道系碧江区的乡级行政区域。

因此地多养蜂人,蜂桶较多,是国家级蜂桶寨自然保护区,故名。

129 130 131 132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