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龙光阁
拼音
Lóngguāng Gé
类别
风景区
所在省份
江苏省
所在城市
淮安市
所在区县
淮安区
名称含义
龙光阁:在淮安府城外东南方,明末漕督朱大典建,为一大建筑群,中祀魁星。道光二十四年重修,丁晏有记。抗战时毁于战火。聚星堂:供士子读书会文之所。礼门悬规:聚星堂大门称“礼门”,上端挂一正圆形物(即规),象征规则、典范。义路植矩:通往聚堂大道称“义路”,路植正方形的树木方阵,象征做人要正派,讲原则。
名称起源
淮安龙光阁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5),由当时的总漕朱大典设计建造。朱大典字延之,浙江金华人,《明史》有传。他在淮安振历风纪、扶植士气,建城外龙光阁以壮气势。龙光阁建在淮城东南护城岗上,以壮文峰,其门西向,与西北文通塔相应。道光二十四年重修,丁晏有记。抗战时毁于战火。聚星堂:供士子读书会文之所。礼门悬规:聚星堂大门称“礼门”,上端挂一正圆形物(即规),象征规则、典范。义路植矩:通往聚堂大道称“义路”,路植正方形的树木方阵,象征做人要正派,讲原则。
名称历史
淮安龙光阁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5),由当时的总漕朱大典设计建造。朱大典字延之,浙江金华人,《明史》有传。他在淮安振历风纪、扶植士气,建城外龙光阁以壮气势。龙光阁建在淮城东南护城岗上,以壮文峰,其门西向,与西北文通塔相应。 满清以来,漕运总督蔡士英于顺治12年(1655)大修一次;康熙初年漕运总督林起龙修葺一次,改门南向,顿失旧观。到了康熙后期,龙光阁即已侵圮无存。此后在雍正、乾隆两朝七十余年中,则寂然无闻,乾隆皇帝曾六次南巡,有四次经过淮安郡城对漂母祠、韩侯钓台都有题咏,唯独没有提到龙光阁。 嘉庆六年(1801)淮安汪廷珍回里时,约了一位识得风水的季淳大同来,周览淮安的形胜,认为龙光阁急宜修复,但是因工程巨大,未能如愿。此后三十余年,他的学生又是内侄李宗昉(嘉庆七年榜眼)于道光十四年(1834)回淮扫墓时,又同里人提及修复龙光阁,也未能如愿。 直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淮安民族英雄关天培在虎门抵抗侵略殉难后,淮郡因战备需要,修缮城墙,时经管人员何锦、丁晏等以修三城余款及用剩的建筑材料,并得到当时驻节淮郡的总漕部院漕台大人的同意与支持,遂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四月在原址动工兴建,至同年九月竣工。时礼部尚书李宗昉在京城听了很高兴,亲笔书写“龙光阁”三字巨额,又撰了一篇《重建龙光阁记》附记修城官绅题名,刻石高约二尺、长约四尺;两块嵌置在阁下壁上。因李宗昉《重建龙光阁记》内容不详细,又由丁晏撰写一文,附录于后,以纪其事。 道光二十三年重建的龙光阁,阁门遵循旧制,门西向,与文通塔遥遥相对。阁之左方并建上下厅屋,上厅朝南,中悬“聚星堂”巨匾,为著名书法家周寅所书;下悬“礼门悬规,义路植矩;讲求道德,吟咏诗书。”这幅楹联为萧山书法家汤金钊所书。接连东首有一暖房,中置几榻,壁上悬有古琴,为游客休息之所。内悬一联:“淤半城半郭之中;有一咏一畅之趣。”为吴江诗人郭麒所书。下厅奉朱大典牌位,上悬程采书“一门忠孝”匾额,旁悬丁晏联云:“毓德淮南,桂树丛中培世泽;督师江左,梅花岭上配忠魂。”左侧有何锦之子何其杰的“长生禄位牌”。 淮安人何其杰曾于光绪四年(1878)捐献田亩,勒石纪事:《重修龙光阁并捐置田亩记》,文生周贤所书,碑记高约八尺,阔约四尺,碑早已不存。厅屋东西皆有轩廊,西廊有月洞门。门外小院内有僧舍及厨房三间,中有后门出入,上有“龙光精舍”四字篆书。正门经常不开,门楣有“龙跃天衢”四字巨额,为淮安知府满人福铆所书。 阁在正门之内,上有魁星像,旁有围人,中祀文昌木主,丁晏亦有联云:“悬斗运输,乃服文德;握珠怀玉,生育贤才”。上层窗外悬李宗昉书“龙光阁”三字巨额,中层窗外悬淮安知府曹联桂书“大魁天下”四字巨额,下面屏风上有孔子第六十九代孙孔继束书“大学之道”一章。地方人士每至中秋、重九皆至龙光阁登高赏月,并赋诗纪其事。 这座龙光阁自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修复至一九四三年拆毁,在整整一百年中,一直是淮安地方人士及各地过客游览的圣地,题咏甚多,大半散失。龙光阁于2011年11月20日开始动工,建筑面积1448.7平方米。
热门文章
三星岩文化苑
赵八洞风景区
朱家峪旅游景区
遐园
白雪楼
黄河古镇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