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焉耆回族自治县

拼音

Yānqí Huízú Zìzhì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所在城市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所在区县

焉耆回族自治县

名称含义

焉耆一名首见于《汉书·西域传》,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佧都尉,使领西域,常居焉耆、尉犁间。“焉耆国王治员渠城……城在四水之中”。公元前5世纪即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自汉迄唐,史籍有焉耆、𠆿夷、乌耆等名,《大唐西域记》作阿耆尼。清乾隆年间称喀喇沙尔,维吾尔语,意为黑城。

名称起源

1954年,成立焉耆回族自治县。沿用焉耆县名。

名称历史

西汉神爵三年(前59),置西域都护府,属之。北魏置焉耆镇。唐贞观二十二年(648),设焉耆都督府。宋代属高昌回鹘及西辽。元代属别失八里行省。明代称察力失。明末清初为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游牧地。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设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光绪八年(1882),置喀喇沙尔直隶厅,二十五年,升焉耆府,改喀喇沙尔为焉耆,隶阿克苏道。1913年,焉耆府改焉耆县。1920年,再设焉耆道。1924年,直属新疆省。1928年,废道置焉耆行政区,属之。1943年,改属焉耆督察专区。1950年,属焉耆专区。1950年,属焉耆专区。1954年,成立焉耆回族自治县,隶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为自治州首府。1960年,迁驻库尔勒。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