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周县

名称

曲周县

拼音

Qǔzhōu 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河北省

所在城市

邯郸市

所在区县

曲周县

名称含义

因位于古曲梁的边陲之地而得名。据《曲周县地名志》和《曲周县志》记载:凡冠曲之县名,皆为派生名,而曲周故城(今邱县古城营)的具体位置在古曲梁的最东边缘,古时,“周”字含有“隅曲、角落”之意,曲周之名,由曲梁之名派生,含义为“曲梁地区的边陲之地”。

名称起源

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始置曲周县。

名称历史

春秋为晋曲梁地。战国属赵。秦属邯郸郡。汉高祖六年(前201)封郦商为曲周侯,曲周之名始见记载。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国除,降为乡。武帝建元四年(前137)置曲周县,治今古城营(今属邱县),属广平国。今县东南置斥章县(治今西呈孟村)。武帝征和二年(前91)改广平国为平干国,曲周属之。宣帝五凤二年(前56)恢复广平国,曲周属之。新王莽始建国元年(9)改曲周为直周,属富昌国。东汉复名曲周,属广平国。建武十三年(37)省广平国,改属巨鹿郡。建安十七年(212)改属魏郡。三国魏属冀州广平郡。晋曲周县省入斥章县,属司州广平郡。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省斥章县并入列人县。太和二十年(496)复置斥章县,均属司州广平郡。景明中(502)分平恩置曲安,属广平郡。天平初年(534)改属司州魏郡。北齐初曲安县废。天保七年(556)斥章县省入平恩县,并徙治斥章故城,属司州魏郡。北周宣政元年(578)置洺州,平恩县改属洺州广平郡。隋开皇六年(586)于故地复置曲周县,平恩县治从斥章城移至平恩旧治(今邱县邱城镇),原斥章县改为洺水县。曲周、平恩、洺水三县均属武安郡。隋大业二年(606)曲周县省入洺水县,仍属武安郡。唐武德四年(621),于汉县故治复置曲周县,属河北道洺州。五代仍属洺州。宋熙宁三年(1070)省曲周县为镇,并入鸡泽县。元祐二年(1087)复析置曲周县,三年(1088)又并入鸡泽县,四年(1089)再置曲周县,属河北西路洺州,治所移至今曲周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省平恩县为镇,并入曲周县,属河北西路洺州。元属中书省广平路。明洪武元年(1368)改路为府,曲周属河南分省广平府,二年(1369)广平府改属北平,九年(1376)属北平布政使司,永乐元年(1403)改属直隶京师。清属直隶广平府。中华民国二年(1913)属直隶省冀南道(次年改直隶省大名道),十七年(1928)直属河北省,二十六年(1937)属河北省第十六区。1938年成立曲周县抗日政府,属冀南行政公署第三专署。1941年属晋冀鲁豫边区冀南行署。1946年10月将曲周县改为企之县(为纪念抗日英雄郭企之烈士),属冀南行署第三专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恢复曲周县名,属邯郸专员公署,1958年8月,鸡泽、邱县并入,10月肥乡县(含广平县)并入。1960年5月邯郸专员公署与邯郸市合并,曲周归属邯郸市。1961年5月邯郸专署与邯郸市分开,属邯郸地区专员公署,6月至次年2月,原鸡泽、丘县、广平、肥乡先后析出,恢复原建制,曲周属邯郸地区行政公署。1993年8月,邯郸地区与邯郸市再度合并,属邯郸市至今。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