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区

名称

镇海区

拼音

Zhènhǎi Qū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浙江省

所在城市

宁波市

所在区县

镇海区

名称含义

取镇住海浪,不使它兴风作浪之意。

名称起源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五月,定海县更名为镇海县。1985年10月,撤销镇海县,设立宁波市镇海区。

名称历史

唐元和四年(809),在鄮东甬江口建望海镇。后梁开平三年(909)5月,吴越王钱镠巡视明州,筑城于望海镇;闰八月,钱镠因望海镇地滨海口,有渔盐之利,奏置望海县(另据《十国春秋》、《吴越备志》作静海县),未几改为定海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隶两浙路明州望海军。南宋绍兴二年(1132),设浙东福建沿海制置司,治定海县,管两路海防,兼管民政。绍熙五年(1194),升明州为庆元府,定海县属之。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庆元府为庆元路,定海县隶属庆元路。明洪武元年(1368),庆元路改明州府,定海县属之。洪武十四年(1381),改明州府为宁波府,定海县隶属之。明洪武二十年(1387)废昌国县并入定海县。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五月,诏改舟山为定海山,并更定海县名为镇海县。康熙二十七年(1688),在舟山新建定海县。1912年,废府制,镇海县属会稽道。1927年,废会稽道,直属于省。同年,设宁波市,因镇海县境的白沙乡(上、下白沙及孔浦)与市区接壤,划归市区管辖。1931年1月,废宁波市入鄞县。1932年,镇海县属第七专署。1933年,第七专署改为第五行署。1934年,白沙乡还属镇海。1938年,改为第六行署。1941年,第六行署改为宁波专署,镇海属之,是年镇海县沦陷。抗日战争胜利后,镇海县属浙江省第六专署。1949年5月,镇海县解放,属浙江省宁波专员公署。1950年,定海县大榭岛及附属岛屿归镇海县。1951年5月,庄市区白沙、压赛2乡划归宁波市郊区;6月,庄桥区骆驼乡归镇海县。1953年9月,镇海县合岙乡划归鄞县。1954年8月,龙山区北部的沿海、东湖、灵湖、范市、施山、甸山、田央、龙山、龙场、雁门等10个乡镇划属慈溪县,将慈溪县庄桥区的长石、长骆、河头、西顾和田湖等5乡镇划归镇海县。1958年10月,镇海县与宁波市合并,镇海所属区乡称宁波市郊区。1963年1月,恢复镇海县建制,仍属宁波专区。1978年9月,宁波市升格为省辖市,镇海县属宁波市。1984年1月,划出城关镇和新碶乡全部、临江乡的7个村、庄市乡4个村、湾塘乡4个村、小港乡8个村、高塘乡3个村,成立滨海区;同年6月,庄市乡划出路林(鹭林)、联成、双桥3村归宁波市江北区。1985年10月,撤销镇海县,扩大滨海区,设立宁波市镇海区,以甬江为界,其南为滨海区,其北为镇海区。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