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崆峒区
拼音
Kōnɡtónɡ Qū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甘肃省
所在城市
平凉市
所在区县
崆峒区
名称含义
“崆峒”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载:“北戴斗极为崆峒”。《汲冢周书》记载:“崆峒”是大夏、莎车、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楼烂、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个氏族的首领。崆峒应是周时一个强大氏族部落的名称。又在《史记.赵世家》、《姓氏考》等记载:有商代始祖契的后代分封于空桐(崆峒亦写作空同、空桐、实是同名异写),遂以国为姓。崆峒之名,在《尚书·禹贡》《尔雅》《世本》《史记》等古籍中作“空同”或“空桐”;在《淮南子》、《汉书》等史地著作中称为“笄头”、“鸡头”或称之为“牵屯”、“簿落”;唐代以后的史地书籍多作“崆峒”。其名称由来,一说与“空桐氏”部落有关,一说认为与山上洞穴有关,另一说认为与广成子修炼得道有联系。
名称起源
辖区内有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崆峒山而得名。
名称历史
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16),伐义渠后在崆峒境内置乌氏县,为中国最早的县之一,也是境内设置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县级区划。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分北地郡置安定郡,分陇西郡置天水郡。安定郡置高平(今固原市),领21县。今崆峒区境有泾阳(在崆峒区西部,治所在安国镇北油坊庄)乌氏(今平凉城十里铺附近)、月支(崆峒区东南部白水、花所与崇信县北部,治所在白水附近),崆峒区北部属朝那(固原市彭阳)。三国时曹魏于郡上设州,此地属雍州安定郡,恢复了泾阳县。西晋又废泾阳县,新置都卢县,东部属朝那县,西部属都卢县。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此地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领有,建制变化很大。前秦永兴二年(358),苻坚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初治高平镇,后治鹑阴),376年,前秦灭前凉,夏赫连定曾即皇帝位于平凉。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于今市境的西北部治平凉县,属长城郡。隋开皇三年(584),废郡置州,平凉属原州。大业初又废州置郡,平凉县属平凉郡。唐武德元年(618),复置原州,治平高。天宝元年(742),再改平凉郡,旋复为原州,平凉属原州。代宗广德元年(763),吐蕃入侵,河湟陇右尽陷,平凉没于吐蕃。德宗贞元四年(788),复置平凉县,旧城已被毁。贞元七年(791),泾原节度使刘昌筑平凉城扼弹筝峡口,奠定今平凉市城址。宪宗元和四年(809),置行渭州于平凉。广明初复陷吐蕃,中和四年收复为渭州治。唐末,李茂贞据凤翔称岐王,渭州属于岐,历后梁。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灭岐,渭州属后唐。清泰二年(935),以原平凉县的安国、耀武二镇复置平凉县,属泾州,后晋天富五年(940),改属渭州。宋代,仍为渭州治所,属泾原路,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驻地。金代开六盘道,大定二十七年(1187),始置平凉府。元代仍以平凉为府,辖三县,属巩昌总帅府。潘原县并入平凉县后,平凉县仍为府治所。自此,平凉县的辖境再未有大的变动。明代,平凉府辖三州七县,属陕西布政使司关内道,平凉县仍为府治所。清初沿明制,属陕西布政使司。康熙八年(1669),改属甘肃布政使司,平凉仍为府,府上设道。1912年,废府,仍设道。1913年,改平庆泾固化道为陇东道,设观察使,后改为泾原道,设道尹。1927年,改设泾原区行政长,1935年,改为甘肃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平凉为道、署驻地。建国后一直为平凉地委、行署、军分区所在地。1949年,成立平凉县,1950年,设平凉市,1961年12月,原华亭县析出恢复华亭县建置。1964年6月,撤平凉市恢复平凉县。1983年7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平凉县,恢复平凉市。2002年6月2日,国务院(国函〔2002〕46号)批准同意撤销平凉地区和县级平凉市,设立地级平凉市,原平凉市改称崆峒区。
热门文章
马边彝族自治县
回龙山镇
三海街道
鲁班镇
崆峒区
安达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