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

名称

榆林市

拼音

Yúlín Shì

类别

地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陕西省

所在区县

榆林市

名称含义

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

名称起源

明永乐六年(1408),建榆林寨。2000年7月,设立地级榆林市。

名称历史

秦代为上郡地。三国时期,上郡、西河郡为匈奴占据。东晋时期,匈奴王赫连勃勃在统万城建立大夏国。北魏始光四年(427),北魏灭大夏,设立统万镇。太和十二年(488),改设夏州。隋开皇三年(583),设夏、长、绥、银四州。大业元年(605),绥州改称上州,三年(607),设立朔方、雕阴二郡。隋末唐初为地方豪族梁师都占据,自称梁国。唐贞观二年(628),灭师都,复设银、绥、夏三州,均属关内道。开元十二年(724),在榆林东北部增设麟州。天宝元年(742),撤州设上郡、银州郡、朔方郡、新秦郡。乾元元年(758),撤郡,复设绥、夏、银、麟四州。后唐庄宗以府谷县升州。五代时,州县设有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北宋,属永兴军路(初名陕西路),绥州被西夏占据,未设郡县。熙宁三年(1070),收复。宋高宗南渡后,又为金有,属鄜延路的一部分,设绥德州、晋宁军,大定二十二年(1182),撤军设绥德州、晋宁州(二十四年改佳州)。元代绥德州、佳州属延安路。明永乐六年(1408),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成化七年(1471),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弘治十八年(1505)九月,设立东路神木道、中路榆林道、西路靖边道。清雍正年间,设有榆林府和绥德直隶州。1913年,设榆林道。后又废道,各县由省直辖。1937年,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今榆林地设置绥德、三边两个分区。1944年1月,从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及延属分区的子长5个县各划出一部分成立子洲县,属绥德分区。神木、府谷之东区设神府特区,归晋绥边区管辖。1949年6月,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销三边分区,设榆林分区。1950年5月,成立绥德、榆林两个专区。1956年10月,撤销绥德专区,其所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六县并入榆林专区,子长、延川并入延安分区。1968年,榆林专区改为榆林地区。1988年9月,榆林县改为县级榆林市。2000年7月,榆林地区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

榆林市

榆林市

榆林市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