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巴公镇
拼音
Bāgōng Zhèn
类别
乡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山西省
所在城市
晋城市
所在区县
泽州县
名称含义
以镇政府原驻地(巴公村)命名。相传因春秋时晋文公西伐巴蜀,迁巴于高都西北,建巴子城(即今巴公)而得名。
名称起源
周襄王二十八年(前624),晋文公西伐巴蜀(周的同姓国),迁巴蜀主于高都(今晋城泽州县高都镇,古为县治)之巴公,巴公因此得名。古称“巴公原”,相传为春秋巴子城,金代设巴公镇。《金史·地理志》:“晋城,镇二:周村、巴公。”雍正《泽州府志·古迹》:“巴公原,邑北三十里。巴公周同姓国。《四州文献》云:‘晋文公西伐巴蜀,迁巴子于高都。’谓巴蜀今汾州。”光绪《凤台县志·里村》:“巴公镇,距城三十五里。”1984年,置巴公镇。
名称历史
古称“巴公原”。相传为春秋巴子城。隋唐时,巴公地区先属建州丹川县,后属晋城泽州县,一直延续至清。直到清雍正6年(1728),泽州升州为府,府置郡凤台县,巴公地区属凤台县。1914年废泽州府,改凤台县为晋城县,巴公地属晋城县所领。抗战前为晋城县五区区公所驻地。1945年解放后,为晋城县二区区公所驻地。1953年,划为巴公、来村、渠头、东四义、北郜、北堆6个乡。1956年,并为巴公、北郜2个乡。1958年,建立巴公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划出大阳、陈沟部分,改称巴公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巴公镇。1985年归属晋城市郊区(今泽州县)。2001年撤并乡镇时,原陈沟乡并入巴公镇至今。
热门文章
涨渡湖街道
儒林街道
高安市
城北镇
花园路街道
高陂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