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麻城市
拼音
Máchéng Shì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湖北省
所在城市
黄冈市
所在区县
麻城市
名称含义
以著名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命名。因东晋时期后赵大将麻秋在阎河古城畈筑城而得名。
名称起源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信安县为麻城县。1986年5月27日,《国务院关于湖北省设立应城、蒲圻、仙桃、石首、麻城、利川市的批复》国函〔1986〕70号,撤销麻城县,设立麻城市(县级)。
名称历史
夏商时期境内属于商王朝控制的小方国“举国”,公元前11世纪以后,成为黄国的属地。春秋战国时期隶属楚地。秦灭六国,兴郡县,先属南郡,后隶衡山郡。两汉时期为西陵县,隶属江夏郡。三国时为西阳县,先属魏弋阳郡,后属吴蕲春郡。晋属弋阳郡,后分为西阳国。晋永嘉年间发生内乱,后赵南侵,后赵石虎使其将麻秋在今阎河古城畈筑城以守,此“麻城”之名所由始。南北朝时,境内建置并省侨置纠互纷错,更迭频繁,有西阳郡、长风县、赤亭县、建宁左郡、阳城县、信安县、北西阳县、北江州、南定州、岐亭县、南郢州、梁丰县、沙州、定城郡、阴平郡、鹿城县、定州、衡州、亭州、东义州等名称。隋初,罢诸郡为州,境内为信安县,属黄州。开皇十八年(598),改信安县为麻城县,属永安郡。自此,麻城作为县一级行政区划延续至今,有1400余年历史。大业五年(609),废州设郡,属永安郡。唐武德三年(620),复置亭州,领麻城、阳城二县,寻废入麻城。武德八年(625),撤亭州,并阳城,恢复麻城旧制。元和三年(808),并入黄冈县。大中三年(849)恢复。五代袭唐旧置,先后属吴、南唐、后周辖县。宋属淮西路黄州。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麻城为南宋北部边界。理宗端平三年(1236),避兵乱,县城一度迁至什子山(今市治东40公里)。元朝统一,初属湖广行省黄州路。至元二十九年(1292),随路改属淮西道,次年又改属河南江北行省。至元年间,县治从什子山迁回古城畈。元朝末年,邑人姜铭等筑城于今地,后为县城。明洪武初年(1368),属湖广省黄州府。洪武九年(1376),改属河南。洪武二十四年(1391),还属湖广。嘉靖四十二年(1563),析姜家畈地,益以黄冈、黄陂地,合置黄安县。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攻占麻城,改县名为长顺州;7月,引兵入蜀,县名复旧。清代,属湖北布政司黄州府。民国废除府治,属武汉黄德道(后更名鄂东道、江汉道)。1930年,麻城县苏维埃政府在顺河成立,下辖乘马、顺河、黄土岗、福田河、三河、中宋边区、陶园等7个区苏维埃政府。1932年,属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日军侵华,1938年10月,麻城沦陷。国民党县政府迁往龟头河。1940年,日伪在宋埠建县署。1944年,国民党县政府又从龟头河迁往阎河山水湾虾形地,1945年,迁回城区。麻城是鄂豫皖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时期,鄂豫边区共产党组织在县境南部、西部、东部、北部开展活动,建立了安南边抗日民主政府(1942-1945)和短期的安麻南行政委员会(1941.2-1942.2),隶属鄂豫边区鄂东行署。1949年3月,麻城解放,麻城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属鄂豫行政专员公署。麻东、麻西县合并,成立麻城县人民民主政府。新中国成立后,麻城县隶属湖北省黄冈专区(1970年改为黄冈地区)。1986年5月27日,《国务院关于湖北省设立应城、蒲圻、仙桃、石首、麻城、利川市的批复》国函〔1986〕70号,撤销麻城县,设立麻城市(县级),以原麻城县的行政区域为麻城市的行政区域,属湖北省黄冈地区管辖。8月1日,麻城市正式成立。1995年12月23日,《国务院关于同意湖北省撤销黄冈地区设立地级黄冈市的批复》国函〔1995〕130号,撤销黄冈地区和黄州市,设立地级黄冈市,麻城市由黄冈市代管。
热门文章
翁城镇
麻城市
东城街道
太平圩乡
潘田镇
招安镇